乡村振兴绝对不能简单被视作逆城镇化,别忘了还有“三个一亿人”目标

思想汇 2019-04-13 06:3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杰
笔者近期对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调研,既感受到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气腾腾,也感受到基层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些困惑乃至误解。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笔者近期对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调研,既感受到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气腾腾,也感受到基层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些困惑乃至误解,集中表现为以下五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以增加乡村人口为目标。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本乡本村人越来越多了,就是兴旺了,就是振兴了。但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主要是把人均收入提上去,而不是把规模做上去。的确,现实中存在所谓农村“空心化”的现象,但是不能被其误导。农村“空心化”(青壮年都外出了,只留老人妇幼在家)确实带来农村衰败,但并没有带来农村崩溃,农村没有乱。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人口回流,更绝对不是逆城镇化,而是要与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紧密协同,共同促进高质量城镇化的实现。

 

第二个误区是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乡村产业,首先要环保、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其次才是要赚钱,能切实给农民增加收入,再就是解决就业,尤其老弱病残的就业。但目前来看,乡村就业压力并不急迫,主要是增收压力大。片面追求乡村产业规模,把乡村看作是城市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就违背了乡村与城市的分工体系。振兴什么样的乡村产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解决收入问题;收入方面,是解决农户个人收入,还是集体收入、政府收入,这些问题都要想清楚,因为这直接涉及到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产业的效果很不一样,需要的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也不一样。

 

第三个误区是所有乡所有村都要振兴。乡村振兴,是整体上的振兴,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乡村都一定要保留、都要振兴。有条件的、基础好的特色村,应该做大做强,并鼓励周边乡村向其靠拢乃至合并。基础条件很差、地处偏远的村落,要努力动员整村迁居。万不可一刀切,更不能以保住哪个村为军令状来考核要求干部。在加快脱贫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条件恢复生态上。

 

第四个误区是将振兴与脱贫相互混淆。脱贫解决的是绝对贫困,乡村振兴是长期事业,包括一部分绝对贫困的脱贫,但更多解决的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只要有人在,就有差别和分化。城乡之间、非农业与农业之间在劳动生产力上的差别,天然具有鸿沟。希望初次分配就抹平差别,既不客观也不现实,更是违反经济规律。这种差别分化只能通过二次分配来缓解。

 

第五个误区是认为政府要背负所有的责任。政府对脱贫和保障基本生活水准有责任,对秩序治理和提供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有责任,但对乡村能否兴旺尤其具体到某个村某个乡的产业能否兴旺并没有责任,不能做无限政府。不少大城市已禁止街道去招商引资,街道就只能做公共服务,这个思路是对的。基层社区可以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引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要更多推动自治与共治协同。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很关键,但基层干部抓基层设施和搞公共服务,已经很累,不宜再加压,要适当减负。市场经济,风云莫测。要树立村民自我救助、勤劳致富的意识,不能“等靠要”。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农民的振兴,所以应该鼓励村民自治,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行业协会介入。政府补助要量力而行,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盲目高标准和高承诺。

 

针对上述五个误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乡村振兴,首先要有耐心,急不得。脱贫要跑步前进,是救急救火,等不得缓不了。但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乡村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急不得。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如果农民不能现代化,就没有乡村现代化。但人的现代化,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要科学振兴,顺从规律。先稳住农村秩序,再图发展。乡村振兴需要规划和谋划,顶层设计,稳扎稳打。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尤其需要有科学规划,不能为短期内出成绩而盲目上马项目。产业投资动辄千万、上亿元,而且市场变幻莫测,投资风险很大,一旦投错了,损失巨大。所以,产业振兴要看准了再做,有条件再做,不能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硬上。

 

(二)乡村振兴,要稳扎稳打,先易后难。乡村振兴五个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这五个目标的先后顺序去做。先把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做好,生态好了,宜居了,乡风好转了,治理改善了,吸引几个能人回乡就好办了。做产业无非人、财、物、技术,关键在于人。只要有人才,财物、技术相对会简单一些,因为这些都是跟着人才走的。乡村振兴五个目标中最难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要等机遇,水到渠成再做。互联网等新技术会带来机遇,城市网络扩张、城市产业与市民需求升级也会带来机遇,要有系统思维,善于整合调动一切可用资源。

 

(三)乡村振兴,要脚踏实地,真正为农民着想。做的工作要“对下”而不是“对上”,避免做表面文章。应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多问问农民真的需要什么,不要以主观判断来代位甚至是越位。比如产业兴旺,不能只看产业表面是否红火,要真正创造农民收入,增加乡村集体财力。能带来农民人均收入和乡村集体财力增长的产业兴旺,才能让农民生活富裕美好。

 

(四)乡村振兴,一定不能跟新型城镇化割裂开。从各国经验看,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都是通过减少农民和增加非农就业来实现。农业由于自身的特性,劳动生产率无法提升,把农民捆绑在农业上,永远无法提高农民收入和摆脱贫困。通过工业服务业补贴农业,让城市反哺乡村,才能实现城乡高水平的均等化。长三角、珠三角,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能不能走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尝试过,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就是城市化+工业化,给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几亿农民工进城,兴旺了城市,也挽救了乡村,国家也获得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红利,这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推动力之一。但中国城镇化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产能过剩,表面看是供给侧问题,实则是需求侧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在城市定居,消费需求被严重压缩,产生需求不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加速城镇化,才能增加需求包括服务型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之所以要提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所以要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最大挑战是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就是因为原来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半城镇化,农民进城务工却不能定居,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乡村振兴不能忘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个一亿人”目标:到2020年,促进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口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因此,乡村振兴要结合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接受城市文明的溢出和人财物技术的辐射。

 

(五)乡村振兴,也要从集聚中要效益。城市的灵魂是集聚,集聚给城市带来了生产力和效益。乡村振兴也要从推动集聚中获得效益。推动乡村合并,定居点集中,增加公共服务共享,以此降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造与维护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要实现生态环保基础上的兴旺发达,也必然要走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比如,若干乡村共同成片建设开发区或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业,规模化经营,将不利区位变成有利区位,增加资源共享,降低中间投入品成本,加强配套服务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