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机器人、智能科技就是“爆款”吗?最新本科专业有增减,并非冷热更名那么简单

教育在线 2019-04-01 15:1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裘雯涵 彭德倩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大高校撤销的专业中,感觉还挺热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也是“主要题材”。

教育部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各学校共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同时,撤销本科专业416个。

 

鉴于高校办学自主权,新增专业目前分类实行备案制和审批制,大部分新增专业只需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即可。经统计,此轮全国新增备案的本科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数量上名列三甲,共计约400个;而新增审批专业中,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分别有35所和25所高校设置,数量数一数二。

 

如此看来,大数据、机器人、智能科技就一定是招生和就业的“爆款”吗?其实,最新本科专业一增一减,并非热了冷了或者换个名头那么简单。

 

 

新增专业,积蓄已久

 

 

“智”字当头,此次审批结果明确,包括沪上上海交大、同济在内的各校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说,“新专业的出发点,在于前瞻考量,必须要领先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种方向性的事物。”在他看来,对于类似人工智能等引领趋势的专业,尤须尽早在课堂上将基本理论及前沿发展给到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国家乃至世界急需的行业人才。

 

事实上,报批和获批新专业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水到渠成。相关高校在专业教育之前早已开始积蓄科研力量。去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部署,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毛军发担任院长。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教授表示,在研究院基础上,去年9月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通过专家组认证,从各科人才到物理资源集聚,这标志着交大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高地的建设计划全面开启。同样,去年12月,依托同济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成立,同时开建“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培养具有AI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一年度,上海杉达学院新增学前教育专业,这是备案数量最多的前7个专业之一,也是唯一非IT类。教育学院院长范剑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申办专业前,他们特意调查全国和上海幼教教师资源状况。发现随着幼教需求量激增和幼教行业门槛提升,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满足幼教教师自然和非自然减员数量的一半。

 

从去年起,杉达学院就已开设教育学的幼儿教育方向并开始招生,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预热”。范剑华表示,开新专业也是基于各个学院已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学前教育的“养”和“育”同样重要,杉达国际医学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的部分专业课也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

 

 

撤销专业,以新求变

 

 

与新增同时,撤销也要给出充分理由。今年,13所普通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后,被撤销数量最多的本科专业。

 

“背后的原因,不是教育技术不重要,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范剑华这样说。事实上,随着教育教学进入数字时代,过去的教育技术有些已经过时,有些成为了教师的基本功,原本的教育技术专业自然也面临着转型或淘汰。

 

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坚民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透露,近年来,上理工也自主撤销了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随着新一轮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过去不少专业面临着“越走越窄”的困境,面临着招不到学生或是专业学生大量流失等难题。

 

当然,对于高校专业增减,尤其是看似相对简单的撤销,不少受访者都表示需要慎之又慎,也不能简单跟风。理性撤销专业,不因为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佳就撤掉,其实更多传统专业需要的是转型和升级,专业也是如此以新求变。“事实上,专业撤销会对学生、教师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朱坚民说,“学校应更多对接行业和产业需求,而不是动辄撤销十几个专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大高校撤销的专业中,感觉还挺热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也是“主要题材”。具体到各大专业,除撤了17个服装与服饰设计、13个教育技术学专业,1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及11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被撤销,这些都是被撤数量超过10个的专业。

 

 

一增一减,只因冷热?

 

 

同样与“IT”沾边,为何有进有退?连日来,针对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专业增减情况,社会也有这样的声音,比如“专业变化是不是紧跟着热门走”“哪个热了就改成哪个名字”“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用新增或撤销专业的数量来评价某个专业的冷热,这是完全错误的解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样甚至会误导学校设置专业,以及学生选择专业,“新增或撤销专业需要具体学校具体分析。”

 

有些新增多的专业,不乏盲目追逐、跟风举办的专业,有学校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现实则是,由于同时举办这一专业的学校多,总招生规模大,而本校专业又没有办出专业特色,很快就变为“冷门”。熊丙奇表示,近年来被撤销的专业,有不少就属于当初追热举办的专业。他举例说,不少大学调整专业,由行政领导拍板决策,导致有的本校并没有能力办好的专业仓促上马,有特色的专业却被砍掉或被整合,“而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没有时髦、热门的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

 

对此,黄一如教授认为,确实不排除个别高校可能出于招生考量做出相关专业增减。应该明确的是,高校专业发展变化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更应该自我要求,做好这道“填空题”,真正从内涵建设上,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真正传递并同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表来源:上海教育公众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