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圆桌④跨行政区域环境治理有解了?沪苏浙皖生态环境局长、专家这样说

伴公汀 2019-03-11 19:0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观新闻
在吃饱穿暖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
  把标准“晒”出来,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共商共享共治

解放日报记者 陈抒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   摄影:张驰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参加了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开展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专题调研,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曾以养猪而闻名的浙江竹林村变成了美丽的景观村,在产业转型中实现了“涅槃重生”。“据说以前河道污染极其严重,即使孩子掉到河里都不会沉下去,村里充满了臭气熏天的猪臊味,衣服上的味道都洗不掉。但现在环境优美,我看到当地老百姓都笑嘻嘻的,神情愉悦。”
 

更让寿子琪感到欣慰的是,代表们现场“打捞”太湖水,现场检测氨氮、总磷等多项指标,检测结果为Ⅳ类。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数据,2007年太湖的水质还属于劣V类,通过十年努力,氨氮下降71.8%,总氮下降31.9%。虽然仍然可能发生较大面积蓝藻的可能性,但相比过去已大为改善。
   

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水气相连,不分你我,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需要区域流域统筹、协同。在这方面,长三角早已一体化。2013年9月和2015年4月,国务院先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即,长三角三省一市相继建立了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有共同的需求,工作就比较好做。”寿子琪说,与之前相比,这些年大家越来越有改善环境的愿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共识,在吃饱穿暖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
   

近些年,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上海为例,去年上海市环境空气AQI优良天数为296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为2013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历史最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和优级天数均为历年最高。
   

在大气治理方面,长三角联动频繁。去年,长三角已提前落实区域油品升级,提前实施驶入四个核心港口水域换用低硫油。进博会期间,长三角深化区域联动,通过科学预测预警、强化临时管控等措施,圆满完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按照计划表,今年7月,长三角重点城市还将联手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新标准。
   

在这些行动的背后是长三角环保协作机制的日趋完善,目前长三角已经基本形成了常态化的生态环境协商推进工作机制,建立了主管部门负责人例会制度,并实现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
   

“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共商共享共治’,重点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寿子琪建议,接下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应逐步统一标准,目前各地环境准入标准不尽相同,但只要“四家人”把标准“晒”出来,尽可能协商、互相参照,就有可能做到统一。与此同时,他还建议长三角还要继续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升联合预测预警的机制,加强跨省市流动源的监管,分享固定源治理的经验。
   

近期,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区域将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此打造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可以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规划研究,”寿子琪透露,经过协商,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规划已先行启动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
      江苏:“联”得更紧 “动”得更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琼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   摄影:肖勇 吴胜

 

去年以来,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以更加务实有效的行动,书写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篇章。

 

“生态环境既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说。

 

过去一年,江苏围绕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主动仗主攻仗,在GDP增长6.7%、总量达9.26万亿元的情况下,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PM2.5浓度、国考断面水质超额完成国家约束性考核指标;太湖湖体水质稳定在Ⅳ类,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近岸海域海水达到或优于二类比例上升22.6个百分点。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腾出了宝贵的容量和空间。

 

统一标准是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018年10月12日,《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协调统一工作备忘录》正式签署,率先在统一执行国六油品标准、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除此以外,围绕加强联防联控,在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江苏进一步完善了五大联动机制——

 

毗邻地区治污联动机制。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指导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马鞍山市博望区、当涂县签订《石臼湖共治联管协议》。

 

机动车船监管联动机制。推行区域内机动车环保信息共享,强化黄标车异地协同监管,扩大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

 

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重点围绕饮用水源保护强化应急联合演练,推动苏州、嘉兴、青浦联合制订《太浦河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指标异常情况联合应对工作方案》。

 

行政审批服务联动机制。加强危废跨省转移审批协作,申请材料由12项减少为5项,省内承诺办理期限由45个工作日压减至30个工作日。

 

重大活动保障联动机制。联合制订实施专项保障方案,圆满完成进口博览会、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得到党中央和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把信用制度引入生态环境领域,是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倒逼企业加强环保自律的有效举措。王天琦介绍,“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我们积极倡导区域环保信用合作,营造‘失信者处处受制,守信者处处受益’的发展环境。”

 

2018年6月1日,三省一市信用办及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围绕失信行为评价标准互认、建立数据归集共享机制、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地、营造良好环保信用环境等4个方面加强合作,在国内率先建立跨区域环保信用联合奖惩模式。

 

推进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一体化,江苏跑出“加速度”:强化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合作,加快长三角南翼宁杭生态经济带、北翼淮河生态经济带、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鲜明标识,推动相邻地区加强对接、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从全局视野谋划一方水土永续发展

   

浙江日报记者 刘乐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摄影: 胡元勇 
   

全国人大代表刘锐是一名水环境专家。如果算上读研,她与污水打交道的时间已经超过20年了。刘锐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对于身边环境的细微变化,她非常敏感。
   

当记者道出采访主题——长三角地区环境共治,她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转而讲起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
   

在浙江秀洲与江苏吴江交界处,有一条10余公里长的清溪河。河的上游是吴江区盛泽镇,下游是秀洲区王江泾镇。曾几何时,对涉及上下游的水环境治理难题,两地政府部门因为管理机制的限制难以实现有效沟通……近年来,两地开始探索联防联治协同机制。去年8月,双方签订联合治理合作协议:两地出资1亿元,共治一条河。
   

现在,界河成了“友谊河”……发生在身边的这个变化让刘锐代表感到特别欣喜。在她看来,污水处理的技术的确在不断进步,但空气无边,流水无界,上下游水土相连、安危与共。治水治气绝不是一地的事,如果不能在制度层面上建立一种有效的工作协调、利益分享机制,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污染的治理。
   

事实上,这些年长三角各地在环保共治方面,越来越多的“协奏曲”相继奏响。比如,区域重点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去年10月,浙江、安徽两省签订新一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2018年至2020年,两省每年将各出资2亿元,携手加强流域生态保护。
   

区域环境协同监管方面,去年以来,也有很多新动作。2018年,三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先后在上海、浙江嘉兴、江苏溧阳和安徽滁州等地,联合开展四轮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气污染防治执法互督互学工作。
   

刘锐说,各省市自身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区域环境共治的重要基础。她自己就感觉到所在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的喜人变化。2018年浙江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了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明显变化,绿水青山成为浙江最靓丽的金名片。日前出炉的2018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满意度连续7年持续提升,90.1%的公众满意本地生态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对此,刘锐代表建议,在环保共治方面,应充分考虑长三角不同地区不同发展层次的差别,加强制度联动,最终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
   

此外,刘锐代表还提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必须要考虑到当前这一地区的环境资源容忍度,在此前提下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效率。
   

“总之,长三角各省市必须打破地区利益,从全局视野和大历史的角度来谋划一方水土的永续发展。”刘锐代表说,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合作必将被推上更高的层次。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恒秋——

筑牢长三角区域绿色屏障
 
  安徽日报记者 朱胜利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恒秋  摄影:徐国康 程兆

 

“去年,安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有效构筑了长三角区域绿色屏障。”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恒秋,在会议间隙受访时说。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徐恒秋说,去年,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了安徽独特贡献。

 

徐恒秋告诉记者,安徽聚焦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措施,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打赢监天保卫战。全力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五治”工作,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着力抓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五推”工作,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此外,还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2018年,全省PM10年均浓度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1%,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PM10、PM2.5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黄山市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二,作为内陆城市实属不易。

 

长三角区域以地表水水源地为主。徐恒秋介绍说,去年,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推动建立健全森林、湿地、耕地、空气、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多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121个断面纳入补偿范围,共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

 

“靠监管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关键是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徐恒秋表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抓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这些举措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安徽将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独特优势,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的分工合作。”徐恒秋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必须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放到推动“五大发展”的新形势中去思考和谋划,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协调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省市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生态环保一体化长效机制,积极推动信息共享、标准对接、资格互认,健全省际合作、城际合作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携手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向建国70周年献礼。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陈抒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