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31年馆长,他发问:各种边缘性活动是否干扰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

教育在线 2019-03-08 21:4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在中美双方合作下,他从上海坐火车到苏州,考察了当地的明代网师园,成功地将其中的“殿春簃”,完整复刻回大都会,成了今天馆内的沉浸式实景建筑——明轩。

13万平方米,200多万件藏品,每年600多万名观众,这就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世界各地的吸引力。

从波洛克的《秋之韵》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印度女神帕瓦蒂到提香《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从毕加索青铜塑像到西非面具,从中世纪武士铠甲到香奈儿礼服,从西班牙修道院到中国苏州园林……这座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艺术宝库,堪称跨越古今最大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

而与大都会博物馆同样“珍奇”的是,该博物馆150年历史中任职时间最长的馆长,担任馆长长达31年之久。他就是菲利普·德·蒙特贝罗(Philippe de Montebello)。8日晚,蒙特贝罗现身上海交大,登上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

 

 

生在巴黎的“大都会”当家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中国北京的故宫、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1870年建立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它搜寻着“跨越所有文化与时间的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收藏着“人类有史以来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方每一种媒介每一种范畴的所有艺术”。

 

而“大都会”的老当家菲利普·德·蒙特贝罗,在博物馆界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美国新闻周刊》称其为大都会博物馆的伟大化身。

蒙特贝罗出生于法国巴黎,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他是法兰西美术学院成员,也是纽约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自1977年起,他一直担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2008年他退休时,外界评论称:这将标志着“纽约市、纽约州、美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生活的一个时代的终结”。2003年和2009年,他分别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和国家人文勋章,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获得这两个奖项的第四人。

 

他说,自己早在1979年就首次来华,而且正是到访上海。那一次,在中美双方合作下,他从上海坐火车到苏州,考察了当地的明代网师园,成功地将其中的“殿春簃”,完整复刻回大都会,成了今天馆内的沉浸式实景建筑——明轩。

 

 

相比艺术,博物馆还很年轻

 

蒙特贝罗眼中,在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的5000年时间长河里,文字、法典、灌溉、城市逐渐产生,而博物馆的发展却只占据了不到300年的时间,诞生于18世纪启蒙时代。“而早在5000年前,在中国、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就已经存在。”

 

他认为,博物馆的出现,本质上是基于欧洲的一种现象。从最早古希腊藏品的简单陈列,到古罗马的战利品展示,再到中世纪对于古董陈列的青睐,直到后来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才慢慢开始真正成为独立于藏品使用功能之外的价值体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150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座专门为博物馆而建的建筑,坐落在意大利接近罗马的地方。而后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全球海运贸易的发展使得古董、自然、矿物和艺术品等作为藏品,得以运输与陈列,来自于自然的作品开始与艺术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新方式。1793年,卢浮宫开启了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时代……

 

自此之后,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相继落成,形成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时候,博物馆本身变成了艺术建筑。”蒙特贝罗说。

 

 

世界博物馆的未来在哪?

 

当下,博物馆的所有收藏都可以被完美复制,或者可以成为图书甚至电子化,人们还愿意亲身去博物馆吗?蒙特贝罗分享了他对于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反思。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应该如何吸引注意力趋于分散的观众们,面对真实藏品,用心感受艺术?”蒙特贝罗表示,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手段的发展,使博物馆陈展具有了更多可能性,博物馆交互体验方式日渐丰富,也能够更好地获得并分析观众们的反馈。同时,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街头艺术等全新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推动着艺术本质也在发生改变;观众们对于流行文化的热爱和追捧,为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新方向,也提出了新命题。

 

他提到,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诞生成为博物馆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当代艺术开始与传统艺术产生明确界限,并为博物馆界所大力推崇。随后,这种模式在很多城市被复制,当代艺术博物馆拔地而起,成为全新名胜和文化风景。

然而,蒙特贝罗反思,对于当代艺术的过度重视甚至迷恋,几乎已经渗透到当今博物馆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这种与艺术对话的方式,是否违背了艺术的本质?同时,当前博物馆为了吸引观众而举办的各类边缘性活动,除了作为一扇接近艺术的窗口,是否也是一种对于艺术理解的干扰?

 

“或许,我们应该理解,博物馆展示的是艺术,而不是艺术品。”他希望观众们能够走进博物馆邂逅艺术,体味艺术品的最真实存在,从而获得个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的答案”。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内图来源:赖鑫琳 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