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考进大学两年来还没回过老家,为啥这次带上1克重的春运行李?【附视频】

教育在线 2019-02-20 20:0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仿佛“千里鹅毛、纸轻意重”,让她坚定了毕业后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并改变家乡的选择。

元宵过完,正儿八经迎来新的一年。在大山深处,大三学子赵蝶迎来久违的全家团圆不久,这周末就又要回到上海开学,向华东理工大学报到。

 

赵蝶2016年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考到上海,离开家乡已两个学年。今年春节,她随着学校组织的8名寻甸籍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收获返乡见闻。

 

异地求学的学子,寒假往返都带了什么行李?是装满特产沉甸甸的大包小袋,还是占满整颗游子心的思乡之情?就读于华理经济类172班的赵蝶,却带着一份特殊的春运行李,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这份不足1克重的“行李”,仿佛“千里鹅毛、纸轻意重”,让她坚定了毕业后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并改变家乡的选择。

 

 

贫困县摘帽,究竟有何不同

 

自打考入华东名校,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气息为赵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渴望着融入其中:努力学习知识自我提升,并通过勤工助学逐渐独立。然而,临行前母亲不舍的泪水,却又时常牵动着她的心。“将来毕业后,是留在上海发展,还是回到自己家乡?”对此,赵蝶有些彷徨。

 

作为寻甸籍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一员,赵蝶在寒假期间深入寻甸县乡镇社区、产业园区和工厂企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件特殊“行李”也一直贴身相伴,这就是一纸薄薄的寒假社会实践表。

 

听家里人说,2018年寻甸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回乡的路上,赵蝶一直在想:“现在的家乡与两年前离开时,究竟会有何不同?”

 

 

老乡同行组队,结合所学调研

 

“既惊讶,又欣喜!”赵蝶和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寻甸大滴水村“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创业实践基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等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在大滴水村青年人才创业实践基地,他们了解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地激励寻甸青年返乡创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通过培养青年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支持产业资源流向农业农村,鼓励青年人才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

 

而在县里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他们先后考察了公共服务中心及产品展销中心,详细了解寻甸电商模式、示范点展示区、大数据中心、溯源体验区等,体验电商创业孵化室、培训室、直播厅、众创空间等,结合所学专业调研电商产业发展理念、创业孵化以及园区管理模式。

 

利用老乡同行组队的独特实践机会,赵蝶和其他几名队员一起走访了家乡的很多地方。她发现,在优惠政策扶持下,居民住房越来越好,旅游产业逐步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也开始融入各行各业中。“农业不再只依靠人力,而是逐步产业化,同时环保理念也深入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一些工业园区正在家乡逐步建成……”

 

 

千余项目团队,写下最好注解

 

赵蝶骄傲地说,“我还参与了家乡的支教项目,孩子们那种渴望汲取更多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她在那张寒假社会实践表上写道:“这次实践活动,不光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更让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对留在上海还是返回家乡已经有了答案。”

 

乡村振兴,人才从哪来、去哪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更多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深入实际,了解家乡进而了解国情,激发学成返乡奋斗激情,华东理工社会实践团队还用视频记录了他们返乡实践的所见所闻,制作成社会实践专题片《一克重的春运行李》。

 

校团委负责人介绍,在以“心怀家国、使命担当”为主题的2019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共有来自各个学院的1100余支项目团队、3700余名学子参与,为自己1克重的特殊行李写下最好的注解。“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在飞速发展,而我们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未来都将大有作为。”赵蝶的梦想,值得期待。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