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上海正在推行的家庭医生制度改革,助力破解养老医疗保健市场乱象难题

上观学习 2019-01-11 06:5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录法 郭易楠 李超
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有没有什么好的法子彻底治一治

最近某家公司曝出的事件,为我们揭开了保健品市场巨额利润背后的道德黑幕,作为保健品消费主力的老年人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者群体。究其原因,除去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违法成本过低、社会关爱不足等客观因素外,归根结底在于老年人对健康管理需求的大幅提升与相应的社会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矛盾,而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的社区家庭医生制度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

 

据数据统计,保健品行业2018年市场规模为2000多亿元,而老年人消费占比达50%以上。作为保健品消费主力的老年人,是不法保健品首当其冲的受害群体。近年来,老年人因购买保健品而上当受骗的案例时有发生,如“咸阳一老人在两年多时间里买保健品花了十多万元,有的价值近万元的保健品还未开封”“因购买保健品受骗,青岛一老人跳海自杀……”血本无归,投诉无门的惨剧不断上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年人在多方宣传警告的情况下依旧执迷不悟、充耳不闻,成为不法保健品的集中受害人群?

 

造成养老医疗市场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消费需求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全面迈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品越来越成为老年人群体追求延年益寿和高品质晚年生活的寄托,由此迅速诞生出千亿级别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

 

其次,现有违法成本过低。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非法保健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处罚为没收产品和罚款,而不触及人身刑罚。但是针对一起案件的罚款金额早已被不法分子在其他受骗对象身上赚回,难以起到震慑效果。

 

此外,社会关爱保护不足。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尚不发达,少有非盈利组织愿意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服务,导致老年人群体在抵抗非法保健品传销效果明显的法律常识、健康知识、保健品知识等方面找不到合适的获取渠道,容易被非法传销“捕获”,成为不法分子“囊中之物”。

 

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正是老年人健康需求不断上升与优质健康服务资源供给不足这一矛盾。在现有条件下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是进一步深化社区家庭医生制度,更好发挥家庭医生“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为老年人免受非法保健品侵害筑起“防火墙”。

 

上海自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签约试点,是国内最早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之一。家庭医生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签约居民基本诊疗与公共卫生服务。2015年起,上海进一步推行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家庭医生签约2.0版”,做实便捷用药、预约转诊、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截止2017年11月,全市2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2.0版”全覆盖,签约居民达30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27万,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接受度高、运转良好的基层健康管理网络。

 

相关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实施家庭医生参与保健品监管相关制度,破解养老医疗保健市场乱象难题。具体做法:一是赋予监管职能构建保障机制。通过正式文件,将家庭医生作为社区保健品营销的把关出口,通过制度机制保障其工作的合法性、安全性。如对于签约用户提供保健品咨询服务和代购服务(需设定每月代购数量上限并严格登记备查),对不法保健品传销行为举报单独设立奖励机制,并计入年度工作考核等。

 

二是加速拓展家庭医生覆盖范围。在上海市范围内,尽快推动完成5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并完善健康统计登记制度,将老年人健康数据纳入统一管理。

 

三是建立健全保健认证培训制度。针对当前保健品行业特点、产品名录、法律法规、辨伪防骗等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岗位技能培训,经考核认证后的家庭医生方可赋予保健品监管职能。

 

四是增加家庭医生基本收入水平。新的职能加入、老年人签约全覆盖后势必来带家庭医生工作量大增,当前收支两条线的考核制收入模式将可能导致人员从业意愿降低,需要及时调整提高家庭医生的基本收入水平。

 

五是加强家庭医生从业监管力度。监管职能的增加很可能带来职务腐败,需要制定系统的从业监管制度体系,对发生的腐败和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惩戒,确保保健品监管新生态的纯洁与健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共宝山区委宣传部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