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要建就要120年寿命!院士校长建言工程大国工程教育如何“沉底”|附视频

教育在线 2018-10-27 08:1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现在国内很多桥能不能达到70年、80年寿命?——“我怀疑,达不到。”

“港珠澳大桥,关于设计使用寿命,我们要建就要120年,谈了很长时间,谈下来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朱高峰院士,26日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直言,现在国内很多桥能不能达到70年、80年寿命?——“我怀疑,达不到。”当天,面对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与CDIO工程教育联盟各大成员,朱院士表示,工程中很大的问题,就是前期决策,而决策就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

 

中国是工程大国,却在很多领域还不是工程强国,更不是工程教育的强国。来沪中外院士校长,建言作为工程强国的工程教育如何进一步“沉底”?

 

 

学科:沉浸“人文的底”

 

朱高峰院士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工程师设计了一座桥,这桥后来塌了,出了事故,这个工程师就跳海了。“我们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也不鼓励这种做法,”朱高峰坦陈,这位工程师本身还是出于内心责任感,“由于我的过错,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危害。”

 

此外,国内某个地方造桥,两边准备合拢了,但在没有合拢之前,桥塌了。“大家知道,如果这个桥真的合拢了,肯定不会塌。”朱院士特别指出,“但是,造成了隐患,肯定出问题的。”

 

何为工程问题?这是一个交叉融合的问题。在朱高峰看来,工程学要比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面都要宽,而且更复杂。然而,过去讲工程、学工程时,狭义的工程学主要讲的只是技术,涉及到一定的自然科学,但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重视不够,这是有历史性的。而今社会,要做一个工程,不讲社会科学,不讲经济性也不讲法律性等等,是不可能做的。“没有人文关怀,不讲伦理问题,也不可能做。”

 

因此,从工程学科角度讲,工科除了兼通理科,还要旁通人文学科。沉浸人文的底,其中主要是境界与情操的问题。“我不说每一堂课,每一门课都有这个问题,但里面都会涉及一些价值观的问题。”朱高峰说。

 

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夏建国自豪的是,工程大通过与政府、核心产业、龙头企业构筑“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不仅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年获批31项,比前几年翻了一番;同样重要的是,近10年全校人文社科类国家级项目数达到51项,为上海市属理工类高校最多。

 

 

学校:沉入“企业的底”

 

工程教育趋同化,这一现象令工程专家们近忧远虑。过去很多人讲,工程教育要向科学教育看齐;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对此并不认同。“我们老在观念上把科学看作比技术高一等,这个普遍的看法很矛盾。”

 

面向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校与企业应当各得其所。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所高校,共有约5000万家企业。而在产学研合作中,工程教育学校面向的主要都是“上面这一点极少的企业”,也就是位于金字塔尖的大企业。而事实上,“上面的企业”可能显示度很高,但只有1%;其余“中小微”企业,占了就业总数的99%,同样占到GDP的50%-60%。

 

朱高峰设问,高校能不能面向多数企业,将视线往下移一点,下沉一点?“如果说我们‘下面的企业’上不去的话,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情况。”他建议高校在大企业发展好之外,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也发展好,只有均衡发展,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整个经济也会健康发展,这就是很大的课题。

 

作为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牵头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改革开放同龄,在建校40年之际,他们又与9家产教融合单位签约合作,涉及从人工智能、飞行仿真到冷链物流的多个领域,既有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但项目价值均不低于500万元。他们还与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投入2000万元,共建行业学校——中国涂料工业大学。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近5年进入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在17%以上,而在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可以名列全国第48名。

 

 

学生:沉心“实践的底”

 

在工程教育学制安排上,教学改革的指向已经是理论与实践组合,但其中还有一个周期问题。过去,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长周期,四年也好、五年也好,或者专科三年也好,通常首先讲基础理论,然后讲专业理论,再是专业技术课;之后,给出一定的时间,比如模拟性的小实践,等到最后一年把毕业课题做完,就毕业了。在朱高峰眼中,这其实是1个周期,从理论到实践是单向性的,并没有循环。

 

现在有一种说法,“反正将来要工作,与其在学校里这么困难创造实习机会,不如多教点理论再出去实习。”朱高峰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学校让学生去实践,与参加工作后再去实践,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教育实践是教育过程,有教学方面要求。他批评,“很多高校还有这样的问题,认为所谓实习就是创造劳动力,而没有任何理论提高的要求。”

 

其实,如今很大部分的工程教育改革重点放在缩短周期,在周期和组合方面做文章,使学生在整个受教育期间能够拥有循环性的周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或者再到实践再到理论,使得每个周期缩短,同时能有比较多的循环。比如,在工程大——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全国首家“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创设了“1学年3学期5学段”的学程体系,实行来自校企的全程导师制。

 

夏建国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是对工程人才“理论与实践交替螺旋上升”成长规律和“时空组合、工学交融”培养规律的探索之路。据统计,基于沉心“实践的底”,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3%以上。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上海工程大 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