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侠小说中,修炼有成的得道高人们能修炼出元婴,利用它掐指间便可计算兆亿次,还可辅助自己管理洞府。现如今,这种美好的愿景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已然将渐渐成为现实,并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个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余温未减,下周一上海又将迎来一场科学“盛会”—上海滴水湖论坛。其中有一场主题论坛,汇集全球最先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将研讨目前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脑科学、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态势,并就AI 未来发展提出方向性展望。
曾有一个困扰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达数个世纪的谜团——“大脑究竟如何创建一个有关自身周围空间位置的地图?我们又究竟如何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方向?”
后来,这个谜团被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解开。他俩的相处被称为“最霸气的秀恩爱”方式——夫妻一起拿诺贝尔奖。这对诺奖夫妇将一同出席下周举行的上海滴水湖论坛,与其他科学家在脑科学领域进行“头脑风暴”。
大脑内的定位系统,被称为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2005年,梅·布莱特与爱德华·莫索尔发现了大脑定位机制的另外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他们识别出另外一种神经细胞,他们将其称之为“网格细胞”,这些细胞产生一种坐标体系,从而让精确定位与路径搜寻成为可能。他们随后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位置细胞以及网格细胞是如何让定位与导航成为可能的。
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夫妇因为对神经科学的共同爱好而走到一起。他们在奥斯陆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一同学习心理学,都喜欢户外运动,共同爬过无数的山峰,并且在乞力马扎罗山的休眠火山上面订了婚。于是,莫索尔夫妇对自己不会迷路这件事产生了好奇,在共同组建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大脑中的位置细胞。他们一个负责理论计算,一个负责实验,配合得十分默契。
说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在本次论坛中,2015年图灵奖的获得者马丁·赫尔曼,将会与众多科学家一起探讨脑科学与AI领域的最前沿技术。作为公钥密码术领域的专家,马丁·赫尔曼还被誉为区块链密码学基础——非对称加密的创始人,这些技术在涉及到伦理、隐私、社会安全的人工智能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马丁·赫尔曼于194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他的技术实现了安全的互联网交易,每天用于转移数万亿美元。他一直是计算机隐私辩论的长期贡献者,还曾在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国家密码政策委员会(1994-1996)任职,并且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 “第一次加密战争”的关键参与者,争取到了学术加密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权利。
要研究脑科学,离不开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的帮助。2016年度麦克阿瑟奖获得者、国际上C-H键活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华人学者余金权也将参加本次论坛,他开创了碳-氢键催化和功能化的新方法。
麦克阿瑟奖获得者余金权
余金权生于1966年,1982-1987年期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赴剑桥大学学习,2010年8月至今,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任教授。他在提高钯催化反应的效率、特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与之前的研究相比,余金权及其合作团队大大延伸了导向基团与C-H键的空间距离范围。他们还研发出了用修饰过的氨基酸来作为“瞬态导向基团”用于酮基和醛基底物的新手段。这些氨基酸可以自动地附着于目标化合物并自动解离,并且可以连续地重新使用,从而简化了原本非常耗时的预装导向基团流程,减少了所需的试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