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紧挨着丽娃河的逸夫楼学术交流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小时阅读空间”今天(26日)正式启用。这一空间由上海华申中外文化交流服务有限公司与华东师大出版社联合创建,利用学术交流中心咖啡吧及二楼平台等公共区域,由设计师改造成为集24小时自助阅读、活动体验和休闲茶饮为一体的全新文化空间。
喝一杯茶,看一本书,上一堂非遗体验课
走进“24小时阅读空间”,棕色调、波浪式的格栅从地面延伸至天花板,其间摆放着书和书架。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丽娃河的水和出版社的书。波浪形象征丽娃河,层层的格栅象征被风吹开的书本。吊顶和墙面无缝柔和过渡,书架亦是吊顶,融为一体,象征着丽娃河与阅读的结合。书架之间,散落着舒服的沙发椅,小书桌上摆放着复古格调的台灯。
“24小时阅读空间”里,约2000册图书均由华东师大出版社精选而出,以人文社科和教育类新书为主,并将定期更新,供读者免费阅读。虽然现场的书只能阅读不能带走,但读者如有购买需求,也可以扫描阅读空间提供的二维码,在华东师大出版社自营网店下单,或由服务人员代为下单,享受“试读在空间,快递到家门”的服务。
“24小时阅读空间”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华东师范大学12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無亦無人文美育空间”承担活动和饮品运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张海岚介绍,“無亦無人文美育空间”团队成立于2016年5月,定位于高校人文美育,目前已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涵芬楼阅读体验中心提供服务,“24小时阅读空间”是他们的第二个据点。团队不仅将六大茶类的非遗传承人的茶作品引入阅读空间,还从世界各地采购原料,展现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和文化。他们为上海剪纸、三林标布等非遗传承人总结归纳了非遗课程,并举办相应活动。团队设计的“大师系列校史冷泡茶”、“校史日历”等文创产品则颇有大学特色和传统文化色彩。
“高校的人文美育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上有缺失,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添上一块砖。”张海岚说,未来将以活动表形式预告包括读书会、作者见面会、非遗体验、茶会等在内的阅读空间每月活动,“每个月2至3场大活动,每周都有小活动”。
只要文明阅读,欢迎所有人的“共享书房”
从功能来说,“24小时阅读空间”并非通宵经营的书店,更接近于“共享书房”。但24小时运营毕竟不易,除了学生团队负责白天的运营和活动组织外,由于学术交流中心本身具有住宿、会务等服务功能,分担了“24小时阅读空间”的管理压力。“这里有自动咖啡机,夜间可以自助使用,阅读服务也是完全自助的。”在张海岚看来,丽娃河畔的这个场地本就是师生们的一个公共空间,与其探讨到底有多少深夜阅读的需求,不如说是树起了一个文化地标,“无论多晚,只要你需要一个静心阅读的空间,这里永远亮着一盏灯,有一张书桌、一杯热茶等着你”。
“这个阅读空间,是师大书香文脉的延续,也是师大人的创新。它坐落于师大校园,也将辐射到社区和整个社会。”启动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说,华东师大学术交流中心也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所在地,宾客来往,丽娃书香,文明之灯,将被带往全国各地,激发师生们对书的感情。这灯光,也会随着一届届校友的记忆,播撒到全国各地,甚至由留学生播撒到五湖四海。这个空间还将面向市民开放,给所有读者建立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读场所,只要文明阅读,“24小时阅读空间”都热烈欢迎。下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大夏书店即将开张,“希望高校的阅读之灯进一步点亮城市的阅读热情”。
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提供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