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海大学2018级新生报到的第三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为新生开讲第一课。没有通常环绕的闪光灯,这位新“老师”有备而来,手里拿着学生花名册、备课讲义,希望能点燃新生心中的“自信、自尊,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自大”。
“你们在高中三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你们学习是真的有动力吗,还是在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努力学习?你们来到上海电影学院想获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们可以把自己称为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吗?”
一开讲,陈凯歌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当“第五代导演”遇上“00后”电影青年,化学反应如何?
“你为什么要考导演系”
“你为什么要考导演系?”,面对陈凯歌的问题,导演系五位女同学之一的康玮昕回答:“因为比较喜欢看电影,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去经历什么其实就是属于我们的。但是电影不一样,我们可以体会别人的人生,体会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想去体会的、不想体会的,都可以在电影中实现它。做电影跟看电影就有更大的差距了,我们就可以去做一些更想去挑战的东西,所以觉得很酷。”
“很酷,你想到这事儿将来很难吗?”陈凯歌反问。
“肯定会觉得很难,但是不难就没有意思了。”
全场给这位初出茅庐的女生鼓掌,在导演领域工作了几十年的陈凯歌却这样“泼冷水”:“田壮壮老师有一个研究生叫文牧野,他拍了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可以说大获成功,但是这样的机率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中间是0.1%,你做好了既接受成功的欢愉,又承受失败痛苦的准备了吗?”
授课期间,陈凯歌与20多位新生直接对话,近3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在不经意间传达他对于电影学习、电影制作的所思所想。
“电影人需要的重要品质之一——勇敢”
课至一小半,陈凯歌忽然“点将”。电影制作的裴鑫元被选中,要求他现场朗读苏轼的《留侯论》片段。“慢一点。要念清楚,你别忘了,你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某种程度上来讲,你是吃开口饭的,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行?好好念,念慢一点儿。”虽然有些紧张,但裴鑫元还是一字不差朗读完成。
为什么会要求学生朗读?陈凯歌觉得,今天除了听想法,更想看同学们的功底。一段《留侯论》不仅考察同学的基本艺术素养,同时也引申出了电影人所需要的重要品质之一——勇敢。
“做艺术的人必须直截了当,‘见辱拔剑而起’是一个做艺术的人必备的品质,”他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虽有千万人在前阻挡,我还是要一直往前走。”
“点将”还在继续,紧接着,他又随机点到表演系任晓慧同学朗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任晓慧的朗诵得到了院长的肯定,表扬理由却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是自然,不装腔作势。电影最怕的就是装腔作势,而且是不自觉的装腔作势,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是电影的大忌……但是你还要好好的学习,因为你的吐字归音上还有待提高。”
听完课,摄影系的潘源昊同学感到了落差和压力,“感觉原以为艺术类的学习可以轻松一点,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们得像战士操枪一样的熟悉摄影机”
在与同学们深入交流互动过后,陈凯歌以“博雅”二字与“三自”理念相赠。“我们是一个专业的艺术院校,我有两个字的目标,一个叫‘博’,一个叫‘雅’,这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重要,”他说,“我希望你们在知识的意义上是通才。自信、自尊,某种程度上自大。”对于这个“自大”,他解释说,“完全不自大不行。做艺术的人就得认死理。”
令人意外的是,陈凯歌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是热爱体育运动,热爱户外活动。这与电影学院“联合作业”的教学模式息息相关。
“我们要成立联合作业小组,要在联合作业小组的这种机制体制之下,尽快开展实践活动,”陈凯歌跟学生交底,“我跟摄影系去年入校的同学都讲过,你们得像战士操枪一样的熟悉摄影机。能够拎起摄影机想上哪儿就可以上哪儿,到哪儿就立即可以操作,可以拍摄,所以为什么要有比较强壮的体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适应将来我们联合作业小组的工作强度。”
“院长是理想主义的,在这种理想主义中体悟到他的责任感。”编导的大一同学周佳烨说。同样是编导专业的学生何雨薇说,“让我们的喜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这个行业里以后要怎么学、怎么做。”
本文图片:上海大学 供图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