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这位科学家最爱的画像是哪幅?

创新之城 2019-10-31 09:5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科学家们最喜欢什么图画?睡眠多梦怎么办?

30日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的世界顶级科学家生命科学峰会上,一段科学家与台下听众之间的互动,令人捧腹。

“约纳特女士,您为什么要把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于这个研究……”

“噢,首先,我没有花整个人生,我还活着呢……”

“您对于刚刚踏入研究领域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寻求他人的建议,遵循你自己的内心,要找到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去努力,而且只适合你的领域就可以。”

妙语如珠的这位,是以“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她与2017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杨等多位处于前沿领域的资深学者,共同为在座者展示着科研中的艰苦与快乐——

科学家们最喜欢什么图画?睡眠多梦怎么办?

约纳特的画像

阿达·约纳特是整个核糖体晶体结构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然而,在发言一开始,她展示的却是一副特殊的世界地图,蓝色越深则说明当地预期寿命越高。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区的预期寿命在一段时期内明显增高,这可能是因为那个时期,抗生素被研发出来了,控制了许多原本致死的疾病”,约纳特说,我们正在进行的高分辨率的核糖体晶体结构,希望能使得人们能够在原子水平深入精确地理解核糖体的分子机制,并且为基于结构的合理化抗生素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这幅世界地图的深蓝色越来越多。

她与另两位科学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绘制出3D模型来标识组成核糖体的无数个原子的空间位置。这项研究将遗传信息在生命体中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部曲中最后一步进行了解读——核糖体如何将生命体中信使RNA(mRNA)上的遗传信息转变为蛋白质。这项研究使人们对生命活动的本质有更完整的解读。这些科学家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在发言最后,一头卷发的约纳特在自己的PPT上,点开了最后一张——一幅她的卡通画像,满面笑容,蓝紫色相间的卷发十分特别,胸前别着金色的“诺贝尔奖章” 。“这是我的外孙女送我的礼物,我特别喜欢。”她说,“这画上的篮紫色小卷,就是外孙女理解的核糖体的模样,看它们多漂亮。”

很少有人知道,当初约纳特在研究核糖体结构时,也曾遇到极大困难,同行都认为难以进行。疑惑不解差点让她放弃,但正是好奇心和对自然奥秘的求知欲使她知难而行,历经20年的努力终成解开生命科学的秘密之一。新的探索,正在进行。

迈克尔教授的梦

互动环节中,迈克尔·杨教授被问到一个特别的问题——“我睡眠不好,经常做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迈克尔教授凭借关于“生物昼夜节律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与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少人常常误以为,他研究的就是睡眠。

“喜欢做梦的话,那睡觉前不要吃太多巧克力。”教授开着玩笑回应,话锋一转,认真起来,“其实,梦多是一直以来困扰许多人的睡眠问题,我们在睡眠中会有不同的阶段,而较为深层的部分,往往是做梦的时间段,这个领域更为复杂……”

其实,迈克尔教授所研究的方向,与睡眠有关,跟梦倒没什么关系。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入睡比较困难,或者说往往比一般人晚入睡的朋友,”他说,事实上,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是一种困扰很多人的疾病,仅在美国,就有5%的人患病,他们被称为“猫头鹰人”。

他与同行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从患病家族中,找到了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名为Cry1的关联基因。正是这个基因,让人体仿佛处于时差两个半小时的时区,入睡往往比一般人晚约2个半小时。

而这一成果只是起点,由此出发,科学家们开启了对人体生物节律的深度探究。

迈克尔教授期待,更多新的方向,从这个有意思的人体生物节律出发,解决更多人类面临的医学难题 。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孟雨涵 图片编辑:笪曦
题图为约纳特的外孙女为她画的卡通画像。(资料图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