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决定浦东开发开放
酝酿许久的浦东开发,只差捅破最后那层窗户纸。
1990年春节,邓小平像过去两年一样,继续在上海过春节。
大年初一上午,朱镕基等上海市领导给邓小平拜年,并汇报浦东开发的前期准备。邓小平说:“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应该给中央报告。”
2月17日,邓小平回到北京。他对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当晚上海就递交了相关的书面材料。
4月,李鹏来到上海。在大众汽车公司成立5周年的庆祝大会中,李鹏话锋一转,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中央态度明确,浦东万分鼓舞。这一天浦东已经等了太久,上海也已经等了太久。
曾任浦东开发办副主任的沙麟回忆,开发办公室挂牌那天,一位老百姓在门口等,说要献出家里的两亩地、一头牛:“浦东开发了,浦东老百姓迎到曙光了!”
然而,尽管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却没有像此前的深圳等地一样,被命名为“特区”。浦东的后缀是“新区”。“新区”与“特区”,有何区别?
应该说,“新区”比“特区”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也承载更多“排头兵”的使命。时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战曾这样解释: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浦东的开发开放第一要带动浦西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要带动长三角;第三要带动长江流域;第四要服务于全国。
浦东,不仅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1990年6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定调: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提出这项跨世纪的巨大系统工程,是全国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的确,1990年代初的中国,太需要注入新的改革动力了。浦东,正是桥牌爱好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向世界打出的一张王牌:“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这张“王牌”在1990年5月正式挂牌。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成立的挂牌仪式上,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要致富,先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是新区建设的第一步。1990年留下的一份表格,生动记录了新区从零起步的画面。
首要的事,是跨越“天堑”黄浦江。
1990年代之前,浦东浦西之间,只有延安路、打浦路两条隧道。许多人工作在浦西,居住在浦东,通勤主要靠摆渡,每天过江量多达104万人次、1.2万车次。“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年情况的生动写照。
浦东开发被提上议程后,热议多年的黄浦江大桥建设开始提速。1988年12月15日,南浦大桥打下了第一根长52米的钢管桩。南浦大桥完全自主设计施工,采用斜拉桥形式“一跨越江”,其总设计师林元培、总指挥朱志豪,都成为了那个年代上海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以南浦大桥建设为开始,伴随着浦东人口的增长,黄浦江上的桥、隧、地铁,每年都在增加。到今天已有28条。浦东浦西之间再无阻隔。
浦东路网也急速稠密起来。
早期浦东公交线路只有4条:81路、82路、85路和86路,道路也简单,沿着黄浦江东西走向的是浦东大道,南北走向的是浦东南路,两条路交叉之处是陆家嘴路。
1992年,杨高路工程拉开了浦东大规模公路建设的序幕。杨高路是连接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陆家嘴金贸区等5个开发区的一条黄金走廊,是浦东新区的第一大道。
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的第一年,实施了“七路”建设。“七路”包括航津路、金海路、洲海路、博文路4条新建道路和龙东大道、源深路、上川路3条拓建道路。
1994年,浦东新区又完成了“五路一桥”建设,包括张杨路、金桥立交桥等。接着,是1996年的“十路一桥一管”等项目。
此后,浦东新区又陆续完成了“三环”(内环线、外环线和郊区环线)和“四射”(龙东大道、世纪大道、五洲大道和迎宾大道)。
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以1999年世纪大道的建成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纪大道衔接延安东路隧道,是浦西主轴延安路在浦东的延伸;全长5公里,路宽100米,4来4去8个车道。道路尽头是世纪公园,一只巨大的日晷屹立,象征着“与时间同行”。
与浦西的天堑打通了,浦东内部的路网也亮起来了。
1999年也是浦东机场的落成之年。1980年代以来,虹桥国际机场几经改扩建,仍然无法应付高速增长的旅客数量。1994年7月,上海决定,在改扩建虹桥空港的同时,抓紧建设浦东国际机场。
浦东机场规划体量惊人。当时,进出上海的年旅客数量不过1000多万人次,但浦东机场打算建设4条4000米长的4E级南北跑道和4座旅客航站楼,预计年吞吐旅客8000万人次、货邮500万吨。浦东机场选址在东海之滨,不仅地广人稀,更可填海造地。
如果说路桥建设是浦东“开发”的具象体现,那这座设计之初即预留大量发展空地的超级机场,则为浦东的“开放”二字将要达到的高度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