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几经调整。浦东地区先后经历高桥、洋泾、杨思、东昌区与东郊县。至1958年,黄浦江以东沿江区域在过去东昌区的基础上加以调整,被命名为“浦东县”。这也是“浦东”两个字,第一次作为行政区的名称出现在上海版图上。

浦东县人民委员会印章浦东县人民委员会印章

从“区”到“县”,从“东昌”到“浦东”,其中思路耐人寻味。

浦东县时期,在浦东孔桥乡,人们踊跃参加公社 浦东县时期,在浦东孔桥乡,人们踊跃参加公社

然而,这个调整不到三年就被推翻。1961年,刚刚成立的浦东县又被切成四块,从北至南分属江对岸的杨浦、虹口、黄浦、南市四区。“浦东县”不复存在,对岸各区获得了一小块人口导入地。

关于浦东地区调整行政区划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

20年后,当浦东站到改革的起跑线上,仍然作为对岸各区的附属,竞争能力显然不足。人们开始愿意赋予“浦东”更多想象,“浦东新区”的说法开始散见于政界、学界的讨论。1986年1月8日,“浦东新区”这一词语,首次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所使用。次年,市规划局在谈及上海未来建设时,也用了“浦东新区规划”的说法。

解放日报1986年1月8日头版稿件首次出现“浦东新区” 解放日报1986年1月8日头版稿件首次出现“浦东新区”

与其说行政区划改变影响巨大,不如说划分行政区这一行为本身,就折射出决策者对整个区域发展的思路。这个逻辑,在日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变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成立。

发展能量与地块大小有着直接的显著的线性关系。对浦东来说,新区成立纳入川沙、2009年并入南汇,都为区域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腹地,为整体发展奠定了能量基础。

比如张江。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原本张江在浦东的边缘,南汇并入之后,张江处于浦东的中心地带,园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直接提升至75.9平方公里,想象空间翻倍。

话说回来,在1958年的浦东县,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料到几十年后天翻地覆的变化。1980年,解放日报刊登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沈峻坡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出,浦西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应该充分地开发浦东。

1980年,《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登上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1980年,《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登上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1980年代上海极度拥挤的住房情况

上海的改革开放之路应该怎么走?各方面的建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逐渐地,“浦东”聚焦了最多的关注。相比热闹拥挤的浦西,那时候的浦东,还几乎是一块“处女地”。咫尺之遥,天壤之别,浦东的潜力太大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浦西看浦东

在一份当年的“八五”规划中,我们看到了上海改变命运的迫切。

新区要水、要气、要住宅、要道路,要和浦西紧密联系,又要面向未来着眼长远。而这些任务,预备的实施时间,只有短短十年。

《浦东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设想》(上海市档案馆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