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职教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较2023年增长22倍,这位上海校长率团队这样做——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7-18 20:08:56

“我们去家访,到了山里已经没有车子能开的路,之后只能徒步进去,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一边走我的眼泪就一边往下掉。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周一到周五来学校上课,周末还要回去照顾把他们拉扯大的祖辈,每周都要经历这样的往返路程。”

7月17日,“大国工匠陶巍汽修工作室”揭牌仪式暨专业共建研讨活动在云南省文山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在现场见证了揭牌仪式的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云南省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张骏总算放下了一桩心事,近日,他将完成3年的帮扶工作回沪。

引入“大国工匠”陶巍工作室

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当年6月,张骏接到任务后,来到了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广南县。

“这里靠近边境,虽然已经通了高铁,但不少住在山里的孩子来上学仍旧不容易。”第一教育拨通张骏的电话时,他还在广南,“3年的支教任务已经结束,但我们这一轮来支教的老师都希望能够亲眼见证陶巍工作室的挂牌。”

“在文山州的八个县市职中里,汽车应用与维修是各校都有的老专业和大专业。但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升级,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新时期行业企业发展脱节。”张骏说。

为培育边疆工匠人才,帮扶团队精准对接行业优质资源,为学校成功引入“大国工匠”陶巍工作室深度参与办学,促成工作室向学校捐赠2辆整车、7台自动变速器、4台V型发动机、2台升降机等实训设备,以及《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书籍,从硬件上补齐教学短板。

陶巍到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指导

2023年10月,工作室委派技师驻校开展14天实景教学模式的实训指导,将一线汽车维修场景搬进课堂,提升师生实操能力。

工作室委派技师驻校指导

2024年2月,学校与陶巍工作室签订汽车维修技能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同年4月选派2名汽修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为期两年的沉浸式学习,为当地储备专业技术骨干。

通过“工匠工程”的系统推进,学校汽修专业师资团队成为工作室长期学员,师生以“以工促学、以赛促练”提升专业能力。2024年该专业获评云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此次“大国工匠陶巍汽修工作室”在文山职业技术学院揭牌的同时,也带来了基于AI的数字金教材,把生产制造、汽修等以往需要硬件实体才能表达的真实工作场景做成沉浸式、互动式的交互程序,“我们的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也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了。”张骏说。

据介绍,除了汽修专业,支教团队同时对标文山广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学校优质专业集群建设,围绕绿色铝、生物医药产业、文旅康养、现代加工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旅游服务与管理、中草药栽培等广南和文山产业发展需求迫切的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具有地区产业特点的校企联合招生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和订单班培养模式。

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中草药栽培企业订单式社会联合培养项目获文山州委组织部颁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奖,中草药栽培专业获评云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

直到第九个方案才落地实施

广南是国家重点帮扶的人口大县,大山深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贫瘠,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是全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高中,为全县初中毕业生提供托底教育。

张骏告诉第一教育,广南是云南人口第三大县,2022年他抵达广南当年就遇到了招生“难题”,学校原来计划招生700人,但8月15日新生报到当日有一千多人来到学校。“如果把学生全部收进来,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安排住宿,教室、教师、实训资源缺口也很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如果不能全部招收,将有一大批学生因无法入学返回乡镇或者背负沉重经济负担到外县市甚至州外就读,或就读民办学校。”张骏说。

回忆起那段经历,张骏颇为感慨,帮扶团队成员积极奔走协调,做了多种方案,直到第九套方案终于有了眉目并能落地实施。

“上级协调给我们的是广南县第一中学老校区的科技楼和阶梯教室,但教室没有课桌椅、讲台,老师没有办公桌椅,也没有学生能够住宿的床、床板,就连自来水也是时有时无。管理团队夜以继日,争取社会各级资金30余万元,仅用7天时间便将场地改造为宿舍区和教学区,并为学生安装了空气能热水系统、洗漱台、电扇、吹风机、公共电话、户外球桌等设施设备。”张骏说。

用红砖砌起的讲台和临时教师办公室

在学校的努力下,广南县民族职业高中综合高中部近400名学生于正式开学前整体搬迁至新的临时过渡校区开展学习生活。

为了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帮扶团队精心打造了“职教彩虹计划”和“职教展翼计划”,通过“牵手工程”做好学生关心关爱工作。团队链接各方资源、争取专项资金,组织超500位学生前往上海参加工学交替和岗位实习。

团队也时刻关注师生全面健康发展,根据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等普遍生情,在高一年级全覆盖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选好专业、学好专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在职业教育的闪光时刻。

没有一把菜刀的烹饪班

学生招进来,帮扶团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烹饪专业有35名学生,但没有实训场地、没有一把菜刀,甚至也没有专业教师。

在“什么都没有”的困难面前,帮扶团队首先在校内树立“无企业无发展,不联合不专业”的新发展理念,将企业需求转换为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2024年学校与上海餐教集团校企联合并签订了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协议,探索新型学徒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内生根发芽。

同时团队引入国家级大师资源,为专业师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输入强劲动能,让教师能成长、学生能成功、专业能发展。国家级烹饪大师沙建华、滇菜传承人涂世刚、云南省非遗土司宴传承人戴绍明等,一批行业大师成为学校的客座讲师和专业技术骨干,技能竞赛与专业发展同频共振。

目前学校烹饪专业正大踏步发展,已发展为由1名国家烹饪大师领衔,1名滇菜传承人、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持有12本高级技能等级以上专业证书,专业学生数超过300人的骨干专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大部分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到上海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岗位实习和工学交替。

在帮扶的3年里,团队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培方案、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升学质量,数据统计,2025届学校高三职教高考本科上线46人,专科上线370人,总上线率91%,本科上线人数较2023年增长22倍,较2024年增长8倍。学校同时增加中高贯通项目,2025年新一轮中高职3+2联合办学集中调整后,学校与云南省旅游职业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山职业技术学院3所优质公办大专院校共签约5个中高贯通项目。

“我想给西部学生带来一身好本领,一身好修养,一生好习惯,一生好发展……”与新一轮帮扶团队完成交接后,张骏也将回到上海,“希望有更多优秀产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从学校脱颖而出。”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相关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