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一个梦想的季节。七月,无数张录取通知书飞向全国各地,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期待与憧憬。在杨浦区救助管理站,一个名叫小樑(化名)的女孩也收到了属于她的那份——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这薄薄一页纸的背后,是一个关于责任与爱的故事——从失去双亲的困境儿童到即将踏入研究生校园的追梦人,小樑用9年时光诠释了“逆风飞翔”的意义。而她的身后,始终站着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的“家人们”。
人生用两个字形容:神奇
“沾沾喜气,沾沾喜气!你是我们站里的第一个研究生!”午后,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内,喜气洋洋的气氛还未消散。两位社工跑来小樑屋里,向她道喜。收到这张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小樑即将在暑假结束后奔赴新的人生征程。
“很开心自己备考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更开心没有辜负政府和站里社工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对我的支持。”小樑笑着告诉记者,“我能成功考研,除了靠自己努力学习,还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如果没有全社会支持我,我可能连考场都踏不进去。”
回顾自己过去的人生,一路走来,小樑用了两个字形容:神奇。“初中的时候,我没有户口,是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的老站长李福强带着我,帮我解决了户口问题。那时候还在担心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想到现在考了高中、考了大学,还考上研究生了。真的觉得很神奇……”
小樑在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内,已经住了9年。时间倒退回20多年前,小樑出生后母亲失踪,5岁时父亲病逝,此后辗转于寄养家庭与救助机构之间。2016年,她正式入住杨浦区救助管理站,而站里的社工们也决心为她筑起一个“家”。2020年,在全社会的关心下,她踏上高考考场,考取上海健康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庆祝了18岁生日,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给我布置了房间,食堂经常给我做爱吃的菜,大家还陪我过生日。”小樑说。渐渐地,这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开始称呼社工们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从默不作声,变得开朗起来。她说自己是“救助站的女儿”,而社工们就是她的家人。
“现在她考研成功了,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就感觉像自己孩子考试成功了一样,这两天特别激动。”站内社工葛徐必显说。
未来,“想成为一颗螺丝钉”
大学期间,救助站仍是她的“家”。每逢周末或假期,她总会回来住几天。“社工阿姨会发短信问我过得好不好,返校时他们还帮我搬行李,送我到校门口。”小樑回忆道。
或许是因为性格独立要强,对于自己的生活,小樑早早做好了规划:毕业前进入医院实习,一边积累实践经验,一边复习考研,研究生继续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造。那段边实习边学习的日子,她每天白天工作,晚上泡在图书馆、自习室,总是学到深夜。
谈及未来,小樑目标清晰:认真读研,尽早入党,毕业后考公务员。“我20多年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从救助站、街道,到学校……所以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当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不敢说做出什么贡献,就想成为一颗‘螺丝钉’。”她表示。
记者了解到,大学四年期间,高校减免了小樑的学费,住宿费与生活费由小樑的低保覆盖。至于读研期间的费用问题,杨浦区民政局已与小樑户口所在地定海路街道联动,为小樑申请相关助学资金,继续守护她的求学之路。
“录取结果一确定,我们就带着她一起到定海路街道,向街道救助部门说明了情况,由街道救助部门帮助申请帮扶政策,目前还在走流程。她读研期间的费用,这个帮扶政策可以给到很大帮助。”站内社工胡求军表示。
一路走来,这个女孩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托举,但更离不开的,是她自己坚韧不拔的品格与逆风飞翔的决心。这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标记着小樑人生的新起点,也见证了一个人的坚强,与一座城的善意。
如今,小樑的研究生宿舍已安排妥当,但她仍习惯在周末回到救助站。而救助站依然是“家”,为她留着一扇门、留着一盏灯……
文字 | 汤顺佳
图片 | 王子亮
视频 | 王子亮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