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未来城市=15分钟生活圈+垂直森林?各国青少年在上海设计“未来家乡”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7-18 20:07:55

7月14日至15日,时隔10年,又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而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一场关于未来城市的青春畅想正热烈上演——

7月17日晚,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城市创造者交流展示活动在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体育馆举行。来自18个国家的22支青少年队伍齐聚一堂,以创意构想回应时代命题,为未来城市模样描绘多元蓝图。

营员共绘未来城市草图

“City Creator城市创造者”项目以“设计未来理想之城”为命题,引导学生化身城市规划师,用创意搭建可持续城市模型。

活动主办方介绍,该项目通过项目化学习模式,驱动青少年融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系统锤炼设计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在解决真实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创新基因。

7月13日晚项目启动,各组营员们围绕“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充分交流灵感、改进方案,逐步确认了未来城市的地形、产业区位布局、道路规划能源规划和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方式。

达成共识后,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城市草图在营员笔下逐渐成形,寄托着美好愿景的未来城市有了最初的模样。

7月15日,随着设计草图定稿,营员们将超轻黏土、亚克力板等材料转化为未来城市的肌理。在团队协作中,他们分工搭建生态地貌与智能设施:塑料板层叠成交通枢纽,仿真草皮覆盖能源公园,颜料勾勒碳中和水系。在他们的智慧碰撞中,复杂多样的地貌与现代化的智能基础设施高度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

把我们的设计理念讲给大家听

7月17日晚,全体营员携带各自的城市模型依次登台“路演”。短短五分钟的分享里,每个小组将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娓娓道来。在多元观点碰撞交融中,现场掌声持续不断。

瑞士巴塞尔组提出“山体智能共生体”方案:住宅单元嵌入山中,依托山势实现自然隔热与节约土地,全域步行系统通过缆车、升降机等复合廊道串联……“其核心创新在于地热驱动智能通风系统,较常规建筑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团队代表解释,“巴塞尔的山城基因启示了我们,让建筑与地理形态共呼吸,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模样。”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组这样构想2045年首府城市布里斯班的特色:以环环相扣的运河系统串联城市肌理,将自然元素深度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使建筑与平原地貌有机共生,通过适度的地形起伏打破空间单调感。交通体系将聚焦绿色转型,重点发展自行车道、公共交通网络及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并构建“15分钟城市”生活圈,让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即可满足工作、购物与娱乐需求。

美国芝加哥组对未来城市构想的核心是激活闲置空间打造复合型区域。小组成员介绍,希望未来芝加哥新增更多水上线路与自行车道,联动水域及公路疏解拥堵;规划绿色廊道,保留城市自然边缘供动物穿行,平衡绿空间与建筑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更具活力与韧性的未来城市。

活动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谢雅迪、赵刚在活动中为营员们提供了悉心指导与专业点评。

据悉,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浦东新区教育局承办。浦东新区国际交往中心主任戈红梅、浦东新区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吕翠红出席了此次“城市创造者”项目交流展示活动。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