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黄浦区人社局将劳动关系治理嵌入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救火式”应对到“预防式”治理的转变,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黄浦样本”。7月16日上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调研组一行四人来到黄浦区,围绕“新时代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网格化治理模式为依托,黄浦区人社局联动10个街道积极构建“区—街道—网格”三级劳动关系协调体系,推动劳动关系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取得显著成效。
一方面,将全区精准划分为若干劳动关系责任网格,配备专职协调员,确保基层劳动关系治理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同时,借助黄浦区基层治理品牌“零距离家园”工程建设契机,推动劳动关系服务站点进驻重点楼宇,累计建成标准化站点32个,覆盖企业超过1.2万家。通过网格化治理与服务站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街”,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24 年以来,全区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达 92%,群体性欠薪事件同比下降 35%,连续三年获评“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调研组参观南京东路街道劳动关系服务站点
在落实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整合、下沉基层的过程中,黄浦区人社局通过提升协调员业务、再造管理流程等多种举措,建立起协管、调解业务分发、群突事件现场稳控、协同处置工作模式,有力化解区域劳资矛盾,实现了“1+1>2”的显著成效。
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区人社局还坚持以打造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活动为抓手,积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北京外企德科劳动争议调解援助中心荣获全国金牌调解组织称号,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豫园街道分中心和区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工商联分中心分别荣获全国金牌调解组织和上海市金牌调解组织荣誉称号。
调研座谈会上,外企德科作为黄浦区企业代表,分享了“分级协商”机制:针对客户企业外包员工纠纷,建立“企业—外包方—员工”三方协商平台,2024年累计化解用工争议286起。在某连锁餐饮集团因现金流紧张导致欠薪的集体事件中,公司联合区人社局、南京东路街道启动了“应急协商”,通过分期支付、临时岗位调配等方式,在72小时内达成协议,既保障了员工权益,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一案例被市人社局列为“柔性执法”的典型案例。
南京东路街道地处上海原点区域,有着“城市之心”之称,街道拥有亿元楼16幢、在地法人及个体8300余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聚。2024年1月,街道在区人社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协调中心,创新“一路一册、一户一卡”用工建档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升级、多方协同等多措并举,构建新时代劳动关系协调新格局。
协调中心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至每个商业网格,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实时监测企业用工数据,提前化解矛盾,推动工作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在队伍建设方面,协调中心加强培训,提升协调员法律素养和实战能力,融入街道工作体系,助力经济发展。此外,协调中心还通过党建引领,搭建服务平台,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治观念。辖区内某建筑工地发生农民工集体欠薪事件后,协调员第一时间介入,成功化解纠纷,讨回拖欠工资54万余元。
未来,南京东路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将继续探索创新调解方式,深化“数字赋能”,开发劳动关系风险预警地图,扩大“服务半径”,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在互动交流环节,调研组对黄浦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下沉基层及相关案例给予了高度认可,并就队伍下沉街道后的融合和赋能,以及在助力经济发展和社区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细致了解。
区人社局表示,下一步,黄浦区将通过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一件事”改革等举措,持续擦亮“劳动关系最和谐城区”金字招牌,用一条条精准网格、一次次靠前服务、一桩桩鲜活案例,让企业和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实可触和持续升温。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孙冲 王紫轩(实习)
资料 / 区人社局 南京东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你敢想?00后、10后竟然“霸占”了上海老饭店、宁波汤团店!
2. 夏日炎炎服务不减!“享老生活节”开出便民“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