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和省大数据局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请问,山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梁恺龙:省科技厅深入实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力和支撑力,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工智能领域要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必须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省科技厅将聚焦人工智能的数学原理、基础架构、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通过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多模态智能、生成式智能、具身智能等重点领域科学家勇闯“无人区”,努力取得原创性突破,筑牢技术根基。同时,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和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的创新需求,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智能芯片、算法框架、操作系统等技术难题,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
二是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科学技术厅大力支持创新平台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如崂山实验室发布“问海”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构建起国产化的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底座,可以在90秒内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计算性能较传统方式提升了3000倍,有力支撑了海洋强国战略。下步,省科技厅将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布局,力争到2027年在关键芯片、具身智能、垂域大模型等领域布局建设3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2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中心,集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0余人,培育孵化5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强化底层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努力催生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全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展现出巨大应用价值。山东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多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市场空间广阔。下步,省科技厅将积极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作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的路演推介,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同时,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聚焦工业、政务、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统筹人工智能全链条科技创新资源,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发展。
中新社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的《推进方案》和《政策措施》,多处涉及大模型、语料库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等。请问,山东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基础优势,下一步将如何加快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龙希江:山东省产业门类全,规模体量大,两化融合深,工业语料多,自获批济南—青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来,坚持“以应用促创新、以产业带应用”,初步构建起从智能算力、数据语料、算法模型到智能应用的全链条、全栈式人工智能产业链。一是大模型产业“百模共舞”。出台《关于加快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大模型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2024年,全省重点监测范围内大模型企业124家,实现业务收入31.18亿元,同比增长175.7%。今年一季度实现大模型业务收入16.13亿元,同比增长216.27%。二是大算力产业蓬勃发展。获批工信部智算云服务国家试点,培育18个省级智算云服务中心,推动形成“1+N”工业智算云服务体系。浪潮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保持全球第一,成为山东闪耀世界的“智算名片”。2024年全省智能算力产业(含AI服务器和云服务)规模超过580亿元。三是大数据产业加速增长。2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数量居全国第二。1609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突破2600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业务收入723.6亿元、同比增长31.3%。四是赋能应用走深走实。108个场景被认定为全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全国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22家、数量全国第二。面向细分行业,遴选推出50个省级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培育AI赋能、数据驱动的重点行业“产业大脑”80个、“晨星工厂”4220家。
今年山东将人工智能产业纳入全省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下一步,将支持企业用好《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按照《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部署,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一是抓好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围绕化工、铝业、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研究出台智能化升级的具体举措。深入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百景智能”行动,持续遴选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推动“产业智能化”。二是抓好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用好模型券、语料券等人工智能支持政策,加快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组织重点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培育一批覆盖范围广、产品能效高的行业级大模型、场景级大模型,加快推动“智能产业化”。三是抓好人工智能生态培育。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模力空间”创新平台、人工智能公共语料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家对政务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也是此次《推进方案》聚焦的一个重要方面。请问,山东在政务领域有哪些人工智能的探索实践?下步将如何推进?
綦琳: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政府数智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山东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强化统筹、统分结合、共建共用”的推进思路,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网络环境部署测试,探索提升“爱山东”“山东通”等平台智能化水平,统一赋能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目前已在政务服务、机关运行等领域初步打造了一些应用场景。下一步将以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为引领,坚持需求驱动,构建政务领域数智化服务体系,力争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和机关运行等领域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爱山东”智能客服能力建设,搭建“开源+闭源”大模型服务支撑体系,融合政务服务领域知识库、数据集,提供自然语言交互式智能体验,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梳理、及时响应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探索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化服务。深化政务服务极简办理,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主题集成服务协同办理,进一步对“一件事”涉及的申请材料进行精简、归并,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完善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服务,坚持“一数一源一标准”,加强数据整合治理和分析应用,形成个人与企业数据画像,为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智能支撑。
二是提升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构建“齐鲁智脑+领域大脑+城市大脑”智能管理体系,持续完善中观、微观态势感知能力,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经济社会各领域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趋势研判水平。构建智能化治理体系,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指引,强化智能技术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三是提升机关运行智能化水平。聚焦公文处理等办公业务,坚持“管用、实用”,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关联行业术语、历史案例等,开发公文智能写作、智能审核、智能检索等服务功能,打造“数字机关”智能办公助手。聚焦会议管理,推动建立会前、会中、会后智能化辅助工具体系,实现议题筹备、内容记录、纪要整理、任务分解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办会效率。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