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领航,动能澎湃。今年全国两会持续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即日起,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解放日报联合在上观新闻推出“向新向实向未来——探寻上海产业创新的故事”系列报道,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数智深度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入上海产业发展的创新前沿,解码这座城市如何以“新”破题、以“质”求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展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海故事”与“上海方案”。
一项项新技术、新应用,正壮大上海未来产业集群。
当我们展望未来之城,总会想象许多“无人之境”——覆盖海、陆、空的eVTOL、无人车、无人船“各行其道”,高效运转;复合机器人以灵活智慧的“眼、脑、手、脚”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补齐无人工厂的“最后一块拼图”……
创造这些未来图景的新产品、新产业、新动能,正在上海加速落地、锋芒初绽。
当前,上海正大力抢抓产业“核爆点”,积极推进“四个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打造低空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品,一项项指向未来智能、未来空间的颠覆性创新,拉动产业向新赛道“变轨”,推动生产力“向新”质变。当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竞逐“天空之城”,如何才能实现空域共享?怎样开展精细化管理?当前,以低空飞行器为代表的无人设备正加快从试验示范转向应用试点,覆盖海、陆、空多维度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已成为产业新赛道。然而,低空空域管理仍以有人机通航的管理模式为主,遵循“报备-审批-监管”的基本流程,空域使用效率较低。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对于“未来空间”,道理同样如此。位于上海市紫竹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电所”)就是为“天空之城”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拓路先锋”。在广东横琴口岸,白领崔女士下班后打开“横琴出行”小程序,查看无人小巴的最新时刻表,扫码支付1元钱,就可以乘坐到7站外的澳门新街坊。而在碧波荡漾的天沐河上,无人巡航保洁船和多旋翼无人机也加入到河道治理的队伍中,保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水清河畅。横琴正在加快建设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项目,打造全域智能无人体系应用样板,而为这一项目提供“中枢”和“大脑”的,就是上电所。作为核心建设力量,上电所正在为横琴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管控中心,在海陆空全空间,为各类异构无人装备提供实时高效的空间资源分配、安全调度和运行监视等服务。“管控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能实时监视横琴全岛已注册的无人车、无人机和无人船的运行情况,还能对无人设备非法进入等特殊情况进行识别、预警、处置和管控。”上电所副总师施展介绍道。这不是上电所首次为全空间无人体系提供管控解决方案。时间回到两年前的盛夏,上电所接到紧急任务,要求20天内在合肥骆岗公园建成全球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项目。团队成员顶着暴晒和灰尘,每天以4万步丈量着骆岗公园12.7平方公里土地开展选址工作,自行搭建临时联试现场,用纸箱当办公桌,开展软件部署与测试。最终,在合肥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全空间无人体系有了在现实层面的第一次具象化展示。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管控中心自部署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eVTOL飞行200余架次,服务无人机安全飞行里程4万余公里,无人车安全运行里程超10万公里。支撑20天内从无到有的,是上电所团队在低空经济领域20余年的逐新而行、深耕不辍。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团队针对全空间无人体系进行集中攻关。早在20多年前,上电所就凭借在空域管理、无人机指挥控制、航空电子系统架构技术等业务方向的丰富积累,敏锐感知到无人系统的广阔市场前景,把低空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增长点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建成了行业级民航空管重点实验室,建设了国内首批地面低空监视设施,完成了国内首套空管应答机适航取证。目前,上电所已经形成涵盖标准制定、技术研究、空管装备、低空服务、海事装备为一体的全空间产业布局。如今,从合肥骆岗到广东横琴,从10余平方公里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从园区较单一的场景,到城市大规模、高频次场景应用,上电所用一年时间实现了从区域级到城市级运行管控的跨越。这意味着,由其打造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管控中心已经进入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布局。在枝繁叶茂的设施农业大棚中,中建材凯盛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小分队”正在繁忙作业,基于自主导航定位功能,边自由“行走”边仔细“打量”两侧形态各异的植株。在精准识别到枝叶间的一颗番茄已有八成熟后,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和AI算法,决策作业点的准确位置和采摘角度,迅速自动规划避障路径,三只“手指”轻轻握住番茄旋转一圈,红彤彤的果实便收入篮中。“与位置固定、动作重复机械的单一功能机器人相比,复合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眼、脑、手、脚’,能独立作业。它具备全自主目标识别、自主导航、自动路径规划和特定作业执行等功能,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高风险作业环境,也能从容不迫。”凯盛机器人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坤介绍道,复合机器人被业内称为智能生产的“全能战士”,代表着机器人行业的“下半场”。中建材凯盛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凯盛机器人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一家以复合机器人和视觉技术为核心,提供跨行业、多领域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科创型企业。企业将上海深入开展的“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转化为公司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南,坚持以复合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为主攻方向,推动装备产品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号角”。通过深入调研电力工厂、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凯盛机器人研发团队发现,工厂巡检、番茄采摘等操作对于机器人的协同性、灵活性和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自动化生产线难以适应这些需求变化。面对产业“蓝海”,凯盛机器人决定开展集中攻关,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复合机器人研发短板和“卡脖子”难题,重点攻克机器人“移动-识别-操作”一体化自主作业和自适性路径规划等难点,以前沿应用场景推动前沿技术迭代。“与同类产品相比,我们最大差异点是实现了先进复合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双驱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学习模型,能够完成在不固定场景、不固定动作这种‘非结构性场景’下的自主作业。” 陈坤介绍道,目前,凯盛机器人多场景应用技术已在园区巡检、电力巡检、工厂巡检、设施农业大棚作业等场景中得以验证,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处于先进水平。中建材凯盛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前不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第二届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揭榜”推进活动中,凯盛机器人凭借“人防应急巡检机器人”榜单形成的技术解决方案,获评优秀方案。接下来,凯盛复合机器人将推进产品的大场景验证,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陈坤表示,“作为人形机器人成熟前的替代、成熟后的补充,复合机器人将在未来走向无人工厂、产业楼宇、大田丘陵,实现更大规模的应用,成为中国智造阵营中的新干将。”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