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第十四届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上海赛区(展览及表演类别)终评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落下帷幕。
从酵母到黑洞,从蚂蚁巢穴到动物斑纹,从花青素到河道淤泥,围绕“自然的真相——大小、尺寸和规模……”这一年度主题,入围终评的3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通过作品呈现无限创意,诠释对主题的独到理解。据悉,该赛事已连续六年落地虹口。
复兴中学教学楼广场上,展览组决赛火热进行。选手就展览作品内容和创作心得侃侃而谈,蜂窝纸板、丙烯颜料、轻粘土、报纸等材料经过巧思组合成了精美展台。
表演评审教室里,参赛选手们借助自制道具,以生动的情景剧形式演绎自然故事,揭秘自然真相。来自科技、文博、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的20余位评委齐聚一堂,通过参阅材料、观看作品、互动答辩等,对参赛作品逐一打分。
据了解,今年市级初评,近400支队伍中共有120多支优秀队伍晋级终评,角逐市赛一、二、三等奖。其中,虹口区共有30多支队伍获得本次终评参赛资格,入围队伍数量领跑全市。
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的陆仁立同学和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的陈元泽同学溯源中华五千年制陶智慧,以“淤泥重生:从清淤底泥到生态陶粒的奇妙之旅”为主题,针对上海年均产生约30万吨河道淤泥问题,创新提出将淤泥仿火山岩结构烧制成多孔生态陶粒,从而实现变废为宝。通过材料混合、入模定型、净水测试、数据分析等探究步骤,发现该陶粒对水中污染物吸附效果显著,尤其色度清除率达70%以上。
展板设计了魔方互动与拼图游戏,生动展现了制陶历史、陶粒结构及环保价值的关系,展现了微观孔隙结构与宏观净水功能之间的密切关联。
嘉宾座谈会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为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校长薛磊授予“环球自然日2025上海决赛(综合)举办地”奖牌。
倪闽景认为,环球自然日活动已开展十四届,这个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自然科学项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自然研究构成了该项目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小规模策展展现丰富的学习成果,比如涵盖菌类多样性、动植物色素等。青少年儿童保持对自然好奇心有重要价值,在提升学生自身基础能力的同时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强他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环球自然日执行总监陈天进一步解读了历届主题设计中贯穿的自然探索与科学思维培养理念,系统介绍了赛事构成和运作机制,并透露未来将通过深化科教融合、展教融合,构建更立体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
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谈到,虹口区连续多年创新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系列活动,其中,“环球自然日”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载体之一。依托优质的“展教融合”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在科技馆、自博馆中激发创意灵感,以微型展览的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不仅开拓了科学视野,提升了生态意识,还培育了高阶思维。
据了解,今年,虹口区教育局与上海科技馆深化战略合作,重点实施“六个一百”旗舰工程(即:100个“一平米科技工程馆”、100个“小小讲解员”、100个“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100个“区未来科学家”、100个“科创小课题”以及100个“科技小发明”),将优质场馆资源有机融入素养教学,构建完善“前沿技术认知—科学思维训练—创新项目实践”培养链,助力师生科学素养提升。双方通过100个“一平米科技工程馆”打造校园科普微生态,100名“小小讲解员”培育科学传播新生力量。
此外,双方还计划在暑期开展区馆合作“人工智能+项目+工程”系列课程,以“桌面宠物机器狗”“机器人设计师”为载体,实现人工智能、设计思维与工程实践的深度交融。
文字:白羽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