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彭镇一尊木雕菩萨的传奇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连官 2018-08-14 07:03
摘要:彭镇是上海远郊的远郊,交通甚不发达,被人称为“死角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玉器厂和二个织布厂是最好的乡镇企业了,人人都托关系以进厂为荣,“呒脚蟹度”(没关系)的只能“修地球”,1986年我到南汇县里工作,常被村民说成是“茅草屋里飞出了金凤凰”。

 

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名,都有一段历史可以探寻。有的悠久深远,有的凄美感人。

 

1

 

我一直这么认定,这方水土的人,从一只脚落地时起,便和一尊木雕菩萨结下了深深的缘。

 

落地的地方叫彭镇,上海浦东东南的一个海边小镇,在杭州湾的边上,几年前,已合并于泥城镇。

 

彭镇以前叫“蟛蜞庙”,当地人叫蟛蜞为“蟛眼”,“我是蟛眼庙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叫法,“蟛蜞庙”是彭镇人的集体记忆。

 

不管是县志还是镇志,能搜寻到的史料对“蟛蜞庙”的记载不是很多,一些版本的传说也只能是口口相传。

 

彭庙村里的美丽庭院  

 

彭镇之地成陆时间不长,下沙盐场迁到大团后,这里都是芦苇荡田。大概是在1796年至1820年嘉庆年间的不知哪一天,一位渔民在海里捕鱼时网到了一尊木雕菩萨,便在芦苇荡中建了一间烂泥墙壁的茅草屋,供奉着这尊前来“救苦救难”的菩萨。久而久之,自这里出海的人总要到此庙中祈求平安,香火渐旺。因为在茅屋四璧和菩萨的身上都爬满了蟛蜞,便称其为蟛蜞庙,地名自此形成。

 

蟛蜞庙的来历还有一说,彭镇还在大海中时,凸起了一个土墩。有一次潮落时,这尊菩萨留在土墩上不走了,当地人看到后便在土墩上搭了个草屋棚,后来便成了庙。

 

不管何种说法,菩萨的种子在彭镇人心里种植了下来,向善种德成为一代又一代彭镇人的价值取向。

 

2

 

彭镇人感谢揖拜这尊菩萨,她使这片芦荡蛮荒之地有了人丁兴旺。

 

1821年的道光元年,随着滩涂的向外延伸,在蟛蜞庙的南侧,一条东起泥城南角的南滩民圩开始垒筑,直抵奉贤县界,彭镇的土地垦殖开始有了御水保障。

 

河水清清穿村而过  

 

因为这尊菩萨,前来垦荒荡地的人从启东、崇明而来,在已经拆迁了的彭三村,以前有个“崇明带”,讲的都是“太沙人”闲话,村民大都是从长江之北逃荒而来。

 

我的村上是在蟛蜞庙南侧的彭二,往南便是彭三,再过去便是杭州湾之口了。

 

或许是遁着这尊菩萨的香火弥漫,我的爷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启东启程,摇着小船拖儿带女从杭州湾上了岸。在蟛蜞庙里点了一柱香后,割了芦苇秧草,搭起“滚地龙”安下了家。

 

庭院景色  

 

我的印象中,在潮来潮去中成陆的彭镇之地很是苦难,因为盐碱之地,“棉花长不到筷子高”是这里很长一段时期的具象。因为历史短,这里没有老树古桥,超过一百年的老宅几乎没有。

 

只是,蟛蜞庙里的那尊菩萨依然在岁月的风霜中,看着彭镇的日月变迁。

 

3

 

彭镇,因这座庙里的这尊木雕菩萨,汇聚着闯滩垦荒的人流。

 

马厂,地处蟛蜞庙的北端。在1830年的道光十年,有个叫钦命提督江南全省军门城守营千总的甘鸿泰,勒石明喻建造了牧马官厂。马厂是管理收租存粮的地方,这是彭镇地区最早的官方机构,管辖着当时彭镇3.3万余亩的土地。马厂应该与当时的“书院厂”是同时设立的,所不同的是,书院厂的名字很书香。

 

老宅里的阿奶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蟛蜞庙一带从大团来了很多商贾,在蟛蜞庙的南端广建廛肆店铺,始成市集。我在镇上读中学时,那条不长的老街还在,只是现在没有一点点的遗存了。

 

1909年的宣统元年,邑人韩进忠在蟛蜞庙的西侧捐建了校舍三楹,创办了开化小学堂,这也是彭镇小学(后成彭镇中学)的前身。

 

彭镇纵向的三条河流直通杭州湾,1951年,靠东的马泐港口开放,在南端设立了港口检查站,1958年疏浚后成为彭镇的主要河道,南七线随岸穿行。中间的泐马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的,是彭镇最宽的河流。最西边的下水漕也叫卸水漕,是下沙盐场移到大团后形成的一条河流,年代久些,我的老宅就在下水漕的西岸边。

 

1958年,因为扩建彭镇供销社,蟛蜞庙被拆除了。

 

4

 

没有了蟛蜞庙的彭镇,农耕成为唯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每年冬季,这片盐碱之地的河流总要放干河水,让内河的淡水进来过滤掉咸水,渐渐地,这片土地的麦苗秧苗蓬勃地生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乡一品”热潮中,彭镇成为“猪猡乡”。猪猡在浦东的方言里不是一个好词,但勤劳的彭镇人家家户户都养着猪。在那时,这片乡野你看不到野草的肆意狂长,那些草被作为猪料都给割了。

 

彭庙村民议事  

 

彭镇是上海远郊的远郊,交通甚不发达,被人称为“死角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玉器厂和二个织布厂是最好的乡镇企业了,人人都托关系以进厂为荣,“呒脚蟹度”(没关系)的只能“修地球”,1986年我到南汇县里工作,常被村民说成是“茅草屋里飞出了金凤凰”。

 

那段日子,庙没了,日子又苦,乡里人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这无望的日子何时是尽头啊?

 

老天真是有眼,因为浦东南汇的两区合并,因为泥城彭镇的两镇合并,彭镇成为临港新城的建设用地,有一半之多的地方现在已经拆迁。

 

听好多老人说,那是那尊木雕菩萨的显灵,可那尊菩萨不知在何处?

 

彭庙村美丽庭院里的风车  

 

今年夏天,应邀去泥城的彭庙村看“美丽庭院”建设。彭庙由彭一和学士两村合并,是蟛蜞庙的遗址所在地。一个“庙”字的留存,让人有了无限的乡愁追忆。

 

夏日的一个清晨里,我写下了《彭庙新韵》的文字——

 

彭庙之名,有史可溯。彭由蟛蜞之“蟛”演化,庙由蟛蜞庙而来。彭庙实乃是海中所孕,因海而生。

 

彭庙史载二百余年,蟛蜞庙旧址村域境内,庇护苍生;先民破泐闯海,沉淀奋勇不屈人文;马泐港泐马河穿村而过,舟楫通达江河大海。

 

新时代,浦东南汇两区合并,遂成泥城彭镇两镇合并,再成彭一学士两村合并。成双相融,民众相庆,彭庙新生。

 

十里乡野,农耕铺陈;民风纯粹,人才辈出;临港泥城,浦东之星;泥城彭庙,时代新韵。

 

红火的生活在厅堂  

 

这段文字随情而写,不会被勒石铭刻。倒是高兴的是,听闻在彭庙村将动工新建一座“坤道院仙鹤观”,虽不是蟛蜞庙的重建,也属有源,更是有缘。

 

我在想,如果在新建的道观旁,辟一处供奉这尊木雕菩萨,让彭镇的后人不忘崇德向善的初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题图为彭庙村村民为生活着色  本文图片均由李介公摄)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