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系列①|40年来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革与实践创新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权衡 2018-07-16 06:30
摘要:立足40年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基本理论,也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工作,经过1年半的精心组织、学者的积极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结题。为推广宣介相关研究成果,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和上观新闻将陆续刊出该系列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让读者充分了解上海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总结与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

 

今天刊出第一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研究员的课题成果《改革开放40年收入分配理论:概念体系、理论体系与理论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基本等若干重大历史变革与实践创新。立足40年的实践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基本理论,也对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概念体系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成就时曾经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这种“术语的革命”可以说是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符号。我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首先就要有显著的特征性的“术语的革命”,这也是今天我们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就是体现为中国收入分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术语的革命”意义上的概念体系。

 

1.“先富与后富”。2.“共同富裕”。3.“两个大局”。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6、“效率优先,兼顾公平”。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8.“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9、“和谐劳动关系”。10、“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11、“两个占比”与“两个同步”。12、“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3、“中等收入比重与橄榄型分配格局”。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5、“共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体系

 

纵观收入分配改革40年,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借鉴国外收入分配政策经验,在实践探索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了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基本前提、重要依据、制度框架、目标导向和重大主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前提。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依据。3、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制度框架。4、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的目标导向。5、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主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1.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坚持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阶段,这一创新与发展既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的占有支配方式和权利”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分配理论,又创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大小分配相结合”,使得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在实践发展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生动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方式,因此,中国特色分配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和原则。

 

另一方面,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发展、构建和谐共赢劳动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完善政府再分配政策等,有助于我们科学理解和认识、解决当下的中国如何防止异化劳动、剥削问题、剩余价值分配等理论热点和现实问题。显然,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也注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改革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加以深化和丰富,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保持创新活力和内在动力。

 

2.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也为推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收入分配和不平等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从所有制尤其是公有制为主体出发,这就使得西方式的劳动-资本关系从利益对抗的阶级矛盾,转化为劳动与资本的收入分配问题,矛盾的性质在中国特色分配理论框架下发生转化;而就收入分配差距来说,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主张两个“同时”和“同步”提高的理论,解决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增长问题。此外,中国特色分配理论摈弃所谓的“报酬均衡”假说,立足收入非均衡发展模式和手段,实现各类要素主体及其收益协调发展,即非均衡式协调发展,实现共享式发展。

 

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质上是政府市场二元调节模式,与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二次调节模式不一样;因此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也是通过完善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实现一次分配更有效率,二次分配更加公平的目标。显然,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对反思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及其政府和市场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主张和政策方案对于解决西方国家分配问题和全球性不平等加剧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际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3.中国特色分配理论为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对于重新审视“库兹涅兹倒U型假说”及其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具有理论启发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始终坚持所谓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秉持所谓的“涓滴效应”以及“库兹涅茨假说”。所谓“涓滴效应”就是认为,只要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增长收益总会逐渐涓滴到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增长会自动“涓滴”到贫困阶层和人口那里;而所谓的“库兹涅茨假说”则认为,一国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其收入差距开始阶段会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出现扩大,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以后,收入差距会出现下降趋势。无论是“涓滴效应”还是“库兹涅茨倒U假说”,其背后的理论逻辑都是假定市场机制作用会导致收入差距出现均衡和趋同;但是现实发展却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未出现所谓的“涓滴效应”或者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

 

中国特色分配理论跳出单一的“公平论”和单一的“效率论”,跳出二者所谓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西方思维,创新性地提出“效率与公平都要兼顾”理念,并以引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围绕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体化互动的良性发展而开展,探索有利于促进增长的分配体制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政策上也提出要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思路,较好地匡正了收入分配研究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有助于丰富和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分配理论对于深化认识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无疑,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来说,正确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必须紧密联系收入分配,只有把增长与分配放在统一框架中,才能客观全面的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其新时代的创新转型发展。中国特色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把收入分配考虑进来,从增长与分配统一的框架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内在的激励,“人们对激励总会做出正确的反应”,这也许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秘密,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所在。

 

无疑,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新时代,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而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则需要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动力,这就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展提供创新驱动的激励机制。这一点也许是总结40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最大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继续成功发展的重要启示。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专栏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支持

主编:王多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