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外国互联网企业爱用人名当品牌,据说还能改善股市表现,但中国人为啥不这么干?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董思韵 2018-07-08 06:30
摘要:“一个小小的人名,可能会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彭博通讯社近日发现了一个国外互联网企业的“小秘密”。

 

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新兴企业,喜欢用人名给自己的品牌当名字。

 

比如,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就投资了一家叫做“Oscar”的财富保险初创公司。

 

无独有偶,美国床垫制造届的黑马企业给自己起名叫“Casper”。原因?联合创始人Neil Parikh揭秘,原来他曾有个室友名叫“Kasper”。而这位kasper老兄显然和自己的床垫不太对付,这给了Neil Parikh无限灵感,最终创立了Casper这个床垫品牌。

 

和这两家情况差不多的还有“Marcus”,它是高盛集团推出的一款个人网贷平台,以及做卫生巾生意的“Cora”、在线卖眼镜的“Warby Parker”,提供医疗帮助的AI“Ada”等等……

 

Casper床垫

 

 

名字会影响股票市场表现?

 

为何一夜之间,诞生这么多用人名当品牌名的互联网企业?

 

专攻起名领域的史蒂夫·曼宁说,“一个小小的人名,可能会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这位起名届的大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一家专门起名的企业,当然他自己的企业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单名一个“Igor”(伊戈尔)。

 

在他看来,给自己的公司起一个人名好处多多。

 

首先,它能让用户产生天然的亲切感。奥斯卡?艾尔弗雷德?罗拉?这可能是你某个朋友的名字,甚至干脆就是你的宠物之名。在和这样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用户会下意识地感觉到他们不是在和冰冷的大企业做交易,而是和一个具象化的人交朋友。试想一下,你去买个水杯,左边的水杯来自制造商“不锈钢制造”,而右边的则是“劳拉”牌。是不是劳拉牌的更像是手工制造的?而且带着人名,好像会令产品更具有个人设计感,不像“不锈钢制造”这么冰冷,还带着一股生产线味……

 

其次,一个简短的“人名”,还能让投资者高看一眼。

 

《金融经济学杂志》在2012年曾发布过一个调查报告,品牌的名字越短、越容易发音,它们被投资者看到的概率就要更高一些。而仅仅是砍掉公司名字中的一个字,就能让企业的市场价值比率应声提高2.53%。对于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它们的市值将相应提高375万美元。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另一份调查报告的验证。经济学、心理学专家亚当·奥特、丹尼尔·奥本海默2006年时分析了企业的名字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名字更简单的那一个,在股票市场上表现更好。

 

改一个简短的名字,市值就能相应提升,这效果也是十分显著了。

 

不过这样起名,也并非全无风险。著名品牌战略及设计公司利平科特的合伙人杰克·汉考克就警告了部分想要投机取巧的商家,“给你的企业取个人名,的确可以提高你的商业价值。但这也就意味着,前来光顾的客户,他们都想要和个人做交易。他们的期待值,会比往常的更高一些。”

 

言下之意,如果你的企业“徒有其名”,其理念和对待客户的服务态度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客户流失起来可能会比一般企业的情况更严重。

 

新兴互联网企业青睐人名

 

简短的人名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早已有之。

 

至于为何大批新兴互联网企业会青睐这样的名字,这里面可能和强调“个性化”的潮流不无关系。

 

高盛集团旗下的个人网贷平台Marcus就是其中的明证。Marcus的品牌负责人德斯汀·科恩表示,起名曾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我们的平台可以沿用高盛集团的名字。但这对吸引客户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客户会想‘啊,我听说过高盛,那是给有钱人用的,不适合我。’”

 

高盛旗下的个人网贷平台Marcus

 

而Marcus这个名字,则消除了客户这方面的顾虑,“最开始入围的名字有2000个,逐步删减到10个。Marcus这个人名是最后时刻才被加到清单上来的,也是清单上唯一一个人名。而选Marcus这个名字,是给金融服务加进了人性化的元素。”

 

提供医疗帮助的AI“Ada”也有这方面的意思。2016年在柏林问世的Ada,它结合了人工智能以及医疗知识来为人们的一些常见症状提供解释。Ada的联合创始人、CEO丹尼尔·纳斯拉特也说,“我们希望你与Ada进行交互时能够有一种与朋友在进行对话的感觉,并且能够完全把她当成一个值得信任的医疗专家。”

 

智能AI Ada

 

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跟风?

 

以人名为品牌名,国外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正贯彻着这种做法。

 

然而打开我们的智能手机,最近几个占领我们内存的国产APP,其名字好像和人名没有太大的关联。比如外卖和打车领域的“滴滴”“美团”,再比如共享领域的“摩拜”“ofo”,似乎和人名都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而再往上细究,上一辈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著名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是如此。一定要说和人名有点关系的,恐怕只有腾讯和京东了。腾讯的名字里,暗含了创始人马化腾之名。京东也暗含了创始人刘强东之名。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大量涌现出以人名为品牌的互联网企业呢?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专家徐默凡对此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中国企业中之所以没有掀起这股潮流,与我们的文化基因有着莫大的关系。

 

“用人名作为品牌的名字,这在中国是有实例的,但并不能称之为潮流,只是一些个别的现象。具体来说,还是因为我们和西方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徐默凡解释道,“在过去千百年时间里,我们的文化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即使到了今天,在商业领域仍然留有这样的影响。即我们的老百姓对国营的大企业会有天然的好感。私营的企业即使再大,多多少少也会有点害怕它不靠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给企业起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私人化的名字,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

 

而仔细探究一下那些以人名为品牌名的中国企业,还有另一个规律。“以国内的情况来说,以人名为品牌的那些企业,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的是一种祖传工艺和秘方。而且其领域多在食品、药品领域。至于奢侈品、快消品和文化产业以及互联网领域上,这样的情况就要少许多。”徐默凡举了两个实例,“比如在国外,奢侈品领域、设计领域多能见到人名为品牌的,比如以姓氏为品牌的纪梵希、香奈儿;打上全名的服装领域品牌,有kate spade、michel kors等。”

 

但在国内,一些知名的“人名”品牌,多见于传统领域,“像张小泉剪刀,王麻子烧饼之类的,实际上其人名代表的是一种工艺或者秘方。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品牌,它会虚化人的具体形象,像‘老干妈’‘大娘水饺’这些,都是如此。老干妈,强调的是社会角色,而非其创始人陶华碧的姓名。大娘水饺同理,你能说出具体是哪个大娘么?它更多是一个文化符号,指的不是一个人。

 

至于未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会不会走上人名为品牌的道路呢?对此徐默凡认为,文化上的差异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扭转的,即使是腾讯、京东这些,它们的名称中也只是暗含了人名。说起腾讯,用户可能第一时间也不会联想到它和人名有关。这是模糊处理的结果,令用户对此不太敏感。

 

“我们之前已经累积了那么多年的文化,一时之间完全改变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以人名为品牌,这样的趋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可能会有所萌芽,但短期之内,还很难像国外那样成为常见现象。” 徐默凡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刘璐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