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不只理工科!中国的马斯克们说,被黑科技带飞的航天领域,需要更多文科生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8-07-04 10:10
摘要:在国外,很多的火箭研究团队,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有很多就是文科生。“以后我们的团队也需要这样的人。”

马斯克的SpaceX 实现了对一级火箭的回收,并且把一台樱桃红色的特斯拉跑车送上了太空。聚光灯之外的中国火箭专家,都在做什么呢?

 

近日,造就联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精神研究分会举办了一场航天大讲堂,主题为“飞向更远的深空”。中国航天领域的4位专家,应邀展示了航天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各自对太空探索的见解。

 

明朝的万户,

是第一个想飞向太空的人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首先表示,现代火箭技术虽然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但中国却是火箭技术的故乡。明朝的万户是第一个想飞向太空的人,是人类用火箭技术探索太空的先驱,所以后来人类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就是为了纪念他。

 

他介绍了人类将来走向太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再生式环空生保技术。目前,给空间站的航天员送一公斤的水和食物,成本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昂贵得多,所以空间站无一例外采用了这项技术。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身体蒸发的水分和尿液都要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减少补给的数量,减轻对货运飞船的依赖,降低长期在太空生活的成本逐渐。

 

 

太空旅行,

只有富豪能体验?

 

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能否像航天员一样自由往返于太空?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陈洪波说,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四种方式可以实现我们太空飞行的初步的体验:低空抛物线飞行、高空飞行、亚轨道飞行、轨道飞行。

 

严格来讲,前两项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不属于真正的太空飞行。轨道飞行是通过航天飞行器将乘客送到太空体验,目前只有俄罗斯有飞船对普通大众提供这种体验,但是由于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几名富豪体验了。

 

另外,针对现场观众的提问,他还介绍了“太空电梯”这个概念,相当于是在地球的径直轨道高度3.6万公里处,把一个类似于碳纤维材质的锚,抛到这个高度,后期就通过一个攀爬器,从地面爬到3.6万公里高。

 

陈洪波认为,对于航天范畴的飞行器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技术,这种运载器可以称作“太空巴士”,就像从地面和太空之间往返穿梭的公共汽车。

 

但是太空巴士和公共汽车,在外形的设计、材料的选取、动力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美国的航天飞机为例,仅地面就要做10万小时的风洞实验。在材料的选取上,由于太空巴士要实现天地往返运输,和地球大气产生高速的摩擦,摩擦产生的大量热量就会传递给太空巴士。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消防员在火场里需要穿一个防护服一样,航天飞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防热,要设计一个热防护系统,里面的结构主要采用铝合金,还要贴热防护网,要铺的面积有11000平米,有24000块太阳能帆板,占整个结构重量的70%。

 

“应该说,随着我们航天技术,包括其他学科的技术的发展,太空巴士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针对太空旅游,目前国外很多公司也已经开始考虑建立太空旅馆,来接纳普通大众。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很有可能在近期就可以进入太空,体验太空飞行的美妙感受。”他说。

 

 

火箭回收,

是好的方式吗?

 

“火箭其实还是比较贵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唐庆博着重介绍了火箭的回收再利用,“实际上几十年来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做这个事情,尤其SpaceX的Falcon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但是,这个方式一定是非常好的吗?他指出:“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的,每一种方式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火箭子集回收的时候,它的运载能力损失比较大。我们计算过,如果它返回到原发射场的话,整个运载能力的损失可以达到52%,如果它就近回收到本地的话,损失有28%。”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是回收,把整个子集运输到指定地方。第二要检测,看看这个还能不能再用,有没有坏的地方,需要不需要更换、维修。他介绍,实际上现在的难点也在检测这块:“你怎么知道这个火箭就一定还能再用,你是把它切下来看还是怎么看,这都是挺难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第三就是再把它进行组装,进行重新的发射,其实每个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很高成本。

 

但唐庆博相信,未来上太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便宜:“不管怎么样,人类追求低成本进出空间的梦想是一直在的,我想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应该能看到这一天,我们进入太空的方式会 越来越多样,成本会越来越低,我们将越来越容易地进入太空。”

 

 

全球航天智能化,

如火如荼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副总设计师代京则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航天产业。以人工智能为推手的新时代航天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自然人机交互,就是让航天装备学会表达。在航天过程中,人类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举个例子,航天员在穿着厚重的航天服的时候,很多执行和控制的通道受到航天服的限制,这时在轨执行太空行走的时候怎样发挥更多的效力?可以想像,如果我们的航天员出舱的时候,通过脑机接口、视频追踪,可以建立新的通道,这个新的通道有智能集群,实现航天员和机器之间的互动,那就能让机器人更好地执行航天员的命令,建立良好的自然交互。

 

他介绍,现在全球航天智能化发展如火如荼,包括美国、日本、欧洲、中国等,现在都在进行人工智能的布局。美国SpaceX、NASA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类新型运载火箭。日本EPSILON率先实现无人职守智能技术,欧洲聚焦取代人类在太空作业的人工智能装备和系统,中国航天也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商业航天来说,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商业航天提升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文科生跟航天,

什么关系?

 

在科普了一系列专业技术之后,几位演讲者讨论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航天这个领域,跟文科生有什么关系?

 

 “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富强,未来人类的文明的进步,文科理科完全同样重要。科学的精神,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是需要的。”杨宇光表示。他尤其建议文科生“平面几何一定要学好”,因为平面几何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

 

另外,他认为“我们搞航天的人,工作是综合性的,一个基本的特点,一个人是干不成任何事情,一定是大协作。我们搞一个卫星,搞一个火箭、飞船,都是几千上万人的大协作。所以要有文科的沟通素养、表达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有效交流,必须是全才。”

 

唐庆博对此补充说,在国外,很多的火箭研究团队,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有很多就是文科生,“以后我们的团队也需要这样的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