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打响“四大品牌”插上光影翅膀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18-06-25 06:30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办节机制

6月24日晚,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金爵奖颁奖典礼。在金爵奖十大奖项揭晓之后,为期10天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随着6月25日获奖影片的展映徐徐落幕。本届电影节共展映中外影片492部,放映1621场,观众购票数达468178张。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努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精神,以新时代再出发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办节机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致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作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了“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坚定文化自信 升级“一带一路”

 

经历了25年的打磨,今年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芳华正茂,展露着蓬勃朝气,也在世界影坛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今年5月,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成立电影节委员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一起,成为这个委员会指定成员,这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组织中的专业话语权。

《小偷家族》童星城桧吏代表剧组走上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红毯

 

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稳步迈进的今天,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家主管部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形成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今年征集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447部,比去年的2528部报名影片跳跃式地增加了将近千部。国际展映板块,492部中外优秀影片被列入30个不同的主题单元,在上海的45家影院放映,除了刚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等一批最新热门影片,还有谢晋、路易斯·布努埃尔、詹姆斯·卡梅隆等中外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向大师致敬”、SIFF经典、4K修复、官方推荐、多元视角等影迷耳熟能详的单元,充分展现了世界电影的动态和各国文化的多元,从纵横两个轴线的策展布局,满足了兴趣呈多样化的观众不同的观影选择。而首映机制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届电影节展映影片,共有47部为世界首映、24部国际首映、84部亚洲首映、118部为中国首映。首映机制让中国优秀电影借助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向国际,让世界优秀作品从这个平台被中国观众认识,通过“文化大码头”的集聚效应,打造首发、首映、首展的“上海主场”,也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这块金字招牌的国际综合影响力和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连续多年开展“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动与沿线国家电影同行编织互通互鉴的合作之网,各国同行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1369部电影报名参赛参展的作品,共选出154部影片列入金爵奖竞赛和展映单元;有26个沿线国家的电影节机构带来了26部最新优秀影片,在今年首次创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集中展映。本届电影节首日,来自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节机构,联合签约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此举也让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落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努力之中,助力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城市。“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各国电影节机构代表、电影剧组演职人员、电影公司的买家卖家、电影媒体记者等,出没于影院、市场、论坛、发布会,与中国同行积极交流,相互沟通、推介产业,营造了浓郁的文化互动氛围,一个个合作创意和计划,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电影市场首度设立的国际合拍片市场,为中外电影人建立项目合作创造了务实联动的平台。今年,293家各国电影机构在电影市场设展,举办了“一带一路”主题馆项目推广、国际合拍片交流、拍摄图书等活动。电影项目创投举行了电影项目培训会、电影项目路演、制片人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共促成700多场项目进行洽谈,一大批新人新作的合作将由此开始。电影市场的活跃,也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力助中国电影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平台责任。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通过电影丰富的语言,讲述四十年中国电影发展的故事,是坚定四个自信、激励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一环。电影节期间举办的“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海报展”和“光影四十——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展映”活动,引起了广大电影人和市民观众的热烈反响。205张海报和一段段电影片花,勾勒出了四十年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脉络,方寸之间,信息量密集,从最初的传承、开拓,到逐渐崛起的绽放、荣耀,再到中国电影人的砥砺奋进和新时代新起点,唤醒着人们的光影记忆,催动着大家永远奋斗,让市民流连忘返、细细品味。“光影四十”影展精选了12部历年来拍摄的反映不同年代社会风云和时代变迁的国产影片。这些作品呈现了广大电影工作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记录时代发展风云,积极投身艺术生产,胸怀面向人民的志向,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志和艺术实践,激励着人们不忘这段峥嵘岁月。

 

提升服务能级 惠民无处不在

 

本届电影节期间发布的2018版《拍摄在上海——上海影视拍摄指南》,在中外来宾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已连续4年编制的这个指南,详尽介绍了上海影视产业的政策和环境,以及覆盖上海16个区的影视摄制服务工作站和近200个影视拍摄取景地,为众多影视作品集聚上海、展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指南的内容,体现了“上海服务”的内涵,而制订指南的本意,更呈现了上海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电影产业的那一片温暖之心。

 

电影节本身,就是服务产业、服务专业、服务观众的大平台。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既是行业的盛会,也是影迷的节日。近万名参加电影节的中外专业宾客来到这座城市,得到的是交流、合作、展映、互动等等方面的服务。而数十万观众从购票、取票到观影,同样享受到了细致的服务。今年为了减少影迷隔夜排队的辛苦,鼓励老年观众也能线上购票,电影节印制了22万份《购票温馨告示》,送到了全市21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印制了10万本《观影手册》,开票日前就在影院和公共场所免费发放,方便影迷提前做好观影攻略。更重要的是,从报名片中精选出的492部展映片,更是经过了选片人没日没夜的琢磨评比,策展人费尽口舌的谈判排期,技术人员核对密钥、海关办理手续,还经过了字幕翻译、时间轴核对等流程,才终于能在影院里让观众顺利观看。为了提高放映质量,电影节引进了字幕自动同步技术,今年有120部影片在展映时使用了这一技术,观影质量得以大大提升。由于一部分影史经典是胶片放映,电影节委托上海电影技术厂实施质量保障,技术人员熬了无数个通宵,影院请当年的老师傅重新“出山”,为放映加上了一道道保险,才使得这些胶片影片又重现经典的精彩。

 

为了提升惠民服务能级,让更多的人分享电影成果,电影节期间,展映片剧组影院见面会安排的数量首次达到了130场,观众通过影评人与来自海内外的剧组人员互动,既了解了电影创作的甘苦,又增加了对故事的欣赏理解。本届电影节还在市中心的社区活动场馆和松江大学城举办面向广大市民的公益展映活动。仅在松江大学城,4天的公益展映放映了15部来自8个国家的参展片。而结合影评人导赏讲座的社区放映,更是在全市10多个区的24个居民文化活动点展开,让市民们在家门口也能参与电影节。

 

构筑孵化体系 力推“上海制造”

 

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期坚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推动新人新作走向成熟,构筑了阶梯式培育孵化体系,在办节实践中结出了“上海制造”的丰硕果实。在6月22日晚举行的亚洲新人奖颁奖典礼上,著名导演、编剧宁浩深有感触,10多年前他的作品《绿草地》获得亚洲新人奖最受欢迎影片奖后,他不仅让被社会和业界认识,还促使他走向了更大的成功,上海国际电影节对年轻影人的孵化和扶持不遗余力。事实上,一大批电影的新人新作,历经上海国际电影节各个环节的磨合,被刻上了“上海制造”的印记,正在或已经在中国、亚洲甚至更大的范围释放着更大的能量。上海制造历来有服务全国的传统,当年的上海产品、上海人才输送到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如今,上海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在进行着电影产品、电影人才的生产、培育和输送,用一些电影人的话来说:“上海在制造电影的未来。”

 

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了解到全国、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动向、产业信息,这个平台更是上海电影界发布最新规划、政策的窗口。松江区“科技影都”计划在电影节期间一经发布,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旨在落实上海“文创50条”和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实施计划,将集聚大批新颖影视制作机构,大力推动影视产业“上海制造”的能级提升。而以响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戏曲电影“上海制造”,更是本届电影节的一大标记,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世界首映,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修复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等亮相戏曲展映单元,都鲜明体现了“上海制造”的品牌烙印。文艺作品的“上海制造”插上了光影的翅膀后,将飞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金爵电影论坛让来自国内外的电影界专业资深人士展开了讨论和对话。其中,“电影工业化之路”聚焦产业升级,通过与世界顶尖电影工业水平的对标,探索符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工业化、专业化之路;“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变革与发展,发布《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向全球电影人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多元化、细分化的现状;“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由一批在影坛展露锋芒的优秀青年影人,从不同侧面展望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未来;“消费升级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探寻在新的产业环境下电影应该如何找到对的观众;而戏曲电影论坛更是邀集了一批著名演员、导演等艺术家,为戏曲电影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谋划策。

 

购票超过历年 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经过多年的办节努力,上海国际电影节明确了“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办节主旨,品牌内涵逐渐丰富,品牌标识十分清晰。在上海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布局中,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以自身的努力以及与方方面面的联动,以建设著名中国文化自主品牌的意识,为推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打响,做出积极的贡献。

 

虽然世界杯同期正在火热进行,但影迷们的观影热情依然丝毫不减,观众购票数达468178张,比去年增加了将近4万张。电影节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票务动态,随时与片方联系加场,以满足更多观众的观影期待。购票数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多年来电影节已培育了大批热爱电影的观众,基础相当扎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观众对了解世界电影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

 

售票平台淘票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购票总量中,来自非上海地区的购票数量为51562张,占比为11%左右,再次证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度和惠民广度。有人曾统计,仅开票当日来自北京的购票量,就可以让至少20架大型客机满载着观众飞到上海观影。而来自外地的购票数中,包括江、浙、皖在内的数量为27248张。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居民的“上海购物”显然已在扩大内涵,电影节期间影迷纷纷“到上海,看电影”的现象,也将从文化的角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内容、新动力。值得关注的是,电影节期间,上海与浙江联合拍摄的影片《春天的马拉松》举行了开机发布。这也表明,长三角地区电影机构已经进入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合作实施阶段。

 

精心梳理主体活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拥有深厚的电影文化底蕴,1895年12月底,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市中心的咖啡馆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等短片,标志了电影的诞生。半年之后,《火车进站》等影片就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虹口区的徐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西洋戏”。122年之后,上海发布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行动计划,本届电影节把“上海文化”品牌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三大要素进行精心地梳理后,浸入于各项主体活动。

 

“永远的画面”电影海报展中的“传承”篇章,当年的上影厂老中青三代导演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中,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集体发力,一大批优秀影片的喷涌式出现,让人领略到了海派电影力量的底蕴;金爵盛典红毯上,《勇敢往事》剧组的上海青年演员潘兴源和著名上海电影老演员牛犇胸前佩戴了党徽,走过星光璀璨的红毯时,瞬间吸引了数百媒体记者的镜头;已故著名导演谢晋生前执导的唯一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被重新制作了沪语配音版,本土气息顿时扑面而来;沪剧电影《雷雨》开机发布,将把曹禺的名著用沪语戏曲形式创新性转化到大银幕上;4K修复版《画魂》的故事被导演黄蜀芹搬上银幕后,时隔多年又被拂去岁月的蒙尘,再现发生在江南地区和上海城市的人文故事;《护士日记》的2K修复版首映,让观众在观看清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画面时,聆听着“小燕子,穿花衣……”歌声,随着电影艺术家王丹凤的表演,进行一次时空穿越。

 

电影的时光,并没有因电影节的举行而定格,相反,即使在电影节期间,每天展映的影片、发布的信息、论坛的对话、场外的交谈,都在迅速滚动着无数的信息,但围绕上海这座城市的电影未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擦亮上海电影品牌,已作为电影节的热词,高频次地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场合。上海的电影人们,无论是传统企业员工,还是民营影视机构高管,都在把这个品牌抗在了自己的肩上,也许,这就是新时代电影人的担当和责任。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