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全国新书发布厅 l 在“交付记忆”的书信里,找寻“不存在的照片”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曾繁宜 施晨露 2018-06-24 15:43
摘要:“你去过一个地方1000次,而在第1001次走进去的时候,你发现你看到的是全新的世界。”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创造出一些虚构的意象城市。樊小纯则在《不存在的照片》中,用24封虚构的信件,“展示”了24张不存在的、意象化的照片。樊小纯将她的创作经验与阅读经验,浓缩在这本《不存在的照片》里。以虚构为外壳,非虚构为内容,将24张不存在的照片,转换为24种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6月23日,作者樊小纯与嘉宾顾文豪现身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解读这24封“交付记忆”的书信,为读者“重绘”这24张“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是一本虚构书信集,内容是一位资深摄像师写给影像观看者的24封书信。作者虚构了一个资深摄影师W,他死后留给R 24封信,这些信是一个资深视觉工作者对于“观看”的经验、感觉和思考。“关于这两个人物W和R的取名,可能会有读者想知道其中有什么特指,或者包含了什么寓意,我想说,这是随机的。”樊小纯笑道。不仅是人物名称,每封信结尾处的地址和落款,也为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具体的地方我想让大家自己去思考,不过可以提前透露的是,这些很多都是美国纽约的地址。”樊小纯回忆起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时说到:“我在纽约读纪录片专业的硕士时,下课后常常会与背景大相径庭的同学聊天。他们当中有康奈尔大学教雕塑的教授,有本科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像我一样工作后再继续读书的人。聚会上,我们会分享各自的故事,有自己拍摄片子的故事,还有小时候的往事。这非常有意思!”回国后,樊小纯想找机会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用一个虚构的方式把非虚构的内容装进去。

 

2017年,樊小纯作为驻留艺术家,在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进行绘画、写作,所写的作品最终汇成了这本《不存在的照片》,所绘的部分图画也被相对应地插入到书中。樊小纯透露,写作过程中,她还在苦学德语,并积极备考同济大学艺术哲学博士,“书里的很多内容其实与我阅读的书籍、涉猎的领域有很大关系,其中也加入了一些我备考时在同济旁听博士课程时做的翻译练习。”

 

“书信是一种很郑重的形式,尤其是相对于倾听者而言。我希望读者们的内心是‘打开’的,可以把自己当成是这个收信人R。”在这本书里,樊小纯并没有对这两个人物的情况做过多介绍,比如W是怎么去世的,R在阅读时是什么心态等等。“W写信给R,主要是想有个观看的表达。我的一位朋友这样理解W和R:是现在的‘我’写给未来的‘我’的信,就像是不同时空的对话一样。还有一位朋友评价我的两本书:《不必交谈的时刻》是‘可述之于不可述’,《不存在的照片》是‘可见之于不可见’。这些评论都是我在创作时没有意识到的,说明每个人在‘观看’时,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24封“不存在的照片”,是W写给R的24封书信。信中有对照片的描述,但却始终不见照片的实物。樊小纯坦言,这么设计,是为了达到一种“留白”的效果。“在最后一章里有说到,W本来是想将照片的底片寄给R的,但当他将24张照片的观感写完后,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将底片交予R了。因为真正用眼睛去看的观看之路,需要自己去寻找。”樊小纯说,把视觉上的东西留白,然后用文字去填补,是她在这本书里所想做的事情。“图片视觉上的东西和文字本来就是无法互换的,它们各有各的美感。所以读者如果把自己当成R,也会发现自己有自己的路要走。”

 

采访中,樊小纯特别提及书本别具一格的装帧设计。“因为书的内容是一个摄影师写给另一个摄影师的信件,所以我们将书本做成老相簿的样子。书脊做成线圈,里面的文字则设计成一张张照片。”文字中间或着插入樊小纯的部分画作,“我的每一幅绘画都对应着一个章节,若有机会,希望可以将所有画作完整地展示给读者”。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