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债务陷阱论”等负面标签层出不穷,推进“一带一路”亟需解决“话语赤字”问题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8-06-13 06:51
摘要: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社科著作的时代已经落幕,通过国际语言讲述中国的经验、故事和方案的时代已经来临。

6月8日,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发布会暨加强新时代“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沈炜致辞,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郭庆松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徐以骅教授分别主持会议。

会上首先举行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发布。市委党校讲师邹磊博士介绍了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英文版最新成果。2018年5月,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书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首部在国外主流出版机构发行的英译版“一带一路”著作,其中文原著(2015年2月出版)则是全球首部关于“一带一路”的学术专著,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反响。该书以政治经济学为主要研究路径,采取历史和比较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中东“现代丝绸之路”在地缘环境、经贸关系、宗教生态等核心主题上的“同”与“异”。同时,该书结合大量官方文献、实地调研和生动案例,系统考察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战略考量、建设思路、机遇红利、政府行动、企业参与、最新进展、风险防范与前景展望,向读者较为完整、平衡地呈现了“一带一路”的全景,有助于增进国外尤其是英语世界对“一带一路”的全面理解。此外,他也结合英译版新著,就如何平衡“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与对外传播、如何总结当前合作成果与经验模式、如何恰当评估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如何回应针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舆论(如地缘政治扩张论、过剩产能输出论、战略透支论、债务陷阱论、资源掠夺论等)提出了看法。

研讨会现场。         王珍 摄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在评介时说,当前国际秩序正经历着快速和重大变化,面临着四五百年未见的挑战,原来支持西方文明发展和引领世界的那些元素正在发生非常严重的内部冲撞,“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治理变局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仍需我们在对外工作中付出巨大努力,包括如何寻找各自利益的交集、如何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和规划、如何管控彼此分歧、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等。在此背景下,本书的对外推介有助于加深国际社会、沿线国家和全球读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澄清外界对“一带一路”存在的一些误解,为下一阶段的推进工作提供可能的知识支撑。他也强调,未来的“一带一路”研究亟需从事实描述过渡到更具理论性、思想性的深度研究。

 

发布会后,举行了“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交流。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林大建指出,与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历来面临着如何与周边国家交往相处的问题。以海上运输为主要形式、以海洋贸易为主要载体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经济增长,也造成了巨大的区域贫富差距,积累了很多风险。面对当前的全球困局,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只是政策宣示,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将帮助有关国家培养发展能力,从而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较好的切入点是系统性进入,与相关国家开展整体性合作,这对于企业也是个很好的进入框架。上海等有优势的地区可以率先在“一带一路”上开展系统性进入的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敬鑫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海外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就有近10万篇,国际主要智库发布的专题报告超过100个,“一带一路”成为不折不扣的国际舆论热点话题。整体来看,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话语阐释既有越来越多的共识,同时也由于观察视角、参与程度、位置角色等的不同,产生了对内与对外、官方与学者、国内与国外三种话语鸿沟。面对国外一些贴标签的做法及质疑,我们的回应相对比较被动。国内每年有关“一带一路”的书大约有五六百本,但多以信息收集、编撰为主。他建议未来应强化“一带一路”话语生产、翻译、传播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话语内容的平衡,兼顾机遇与挑战、宏观与微观、政治外交与文化宗教等;鼓励更多中国学者“走出去”,进入国际舆论场。

 

上海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吴新华介绍了上海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即以自贸试验区为制度创新载体,以经贸合作为突破口,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国公司合作为切入点。在具体行动上,一是构建多层次贸易和投资合作网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二是对接“一带一路”金融服务需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把上海建成“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和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三是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联动,提升上海全球城市门户枢纽地位;四是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依托功能性平台和项目,利用优势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五是发挥好重大“节、赛、会”作用,搭建更多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卫生医疗、旅游体育等交流机制和平台;六是充分发挥上海各类智库研究优势、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对沿线国家(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研究。

 

上海市商务委综合处(研究室)副处长毛慧红将上海商务部门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即网络、平台、项目、服务。具体而言,一是构建贸易投资网络,二是搭建贸易促进平台,三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四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她认为,将于下半年的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拥有展会、交易、论坛“三合一”特点,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极佳平台。她建议拓宽贸易畅通渠道,使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可以参与进口博览会;做大贸易规模增量,推进展前展中展后、线上线下供需对接;促进贸易带动投资,助力我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等整体“走出去”。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战略总监李隽以汽车工业为例,探讨了跨国公司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与路径。他建议应联合在华跨国公司共同开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市场。具体而言,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现有布局,结合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由内向外再投资,降低和减轻投资风险;发挥行业协调、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等等。

 

徐以骅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社科著作的时代已经落幕,通过国际语言讲述中国的经验、故事和方案的时代已经来临,应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成建制地翻译中国的社科作品,建立“一带一路”编译所。学术话语权不是孤立的,而是大国学术的组成部分。大国学术需要优秀历史文化和庞大社会经济资源的支持,需要拥有体制完备、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系统,需要拥有国际公认的知识和理论系统,非凡的学术创作能力、活跃的学术批评、公平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具有广泛的国际战略布局、丰富的国内外交往经验、完整齐备的学术文献和数据资料,需要依赖稳定持续的国内政治、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亟需大国学术作为坚实支撑,解决在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话语赤字”问题。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党政部门、学界、企业、出版机构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并深入交流和讨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除署名外,由邹磊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