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真人真事入戏后如何保真,沪剧《敦煌女儿》迎来首批把脉人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8-05-24 18:18
摘要:扩展地方剧种的现代力量,开拓戏曲在当代剧场的魅力

“如果没有感动,没有我能够感觉到心跳的东西,可能我不会接这个题材。”上海沪剧院大型原创沪剧《敦煌女儿》研讨会5月24日举行,导演张曼君回忆执导《敦煌女儿》历程时说,希望这出戏“扩展地方剧种的现代力量,开拓戏曲在当代剧场的魅力,把表演艺术推到更加广阔的层面,实现中国戏曲宝贵的城市化审美思维”。

 

在《敦煌女儿》里,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茅善玉,“她对各年龄段形象的创造,突破沪剧传统女性的感觉。上海沪剧团给我感觉焕然一新。”崔伟表示,《敦煌女儿》是近年现代戏中非常独特的题材,角色原型、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作为学者型模范,在其事业与人生命运中,敦煌与她产生血肉相连,她的精神呵护敦煌,敦煌成就了她的人生价值以及学术地位,这使得《敦煌女儿》不仅有现代感,而且有现代魂。“舞台如同天窗的白色梯形,可以理解成丰碑,可以理解成崇高敬仰,也可以理解成樊锦诗对理想的追求。洁白背景后的黑色基调以及偶尔出现的沙丘基础,充满写意性,都是全剧独特艺术手段的缩影。”

茅善玉与樊锦诗家人因剧相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曾多次带队走进敦煌,才塑造了樊锦诗坚韧而执著的性格。

 

文旅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认为,《敦煌女儿》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塑造樊锦诗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讴歌一代代敦煌人坚定理想、崇高信仰,使全剧深邃、尖锐、有分量。以张曼君、茅善玉为首的主创团队借助想象翅膀表达生活,塑造真实、自然、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看来,樊锦诗是一个不平凡又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她的坚守,平凡的是她可能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要入戏确实难。《敦煌女儿》抓住‘坚守’这个点,从小姑娘一直写到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说,《敦煌女儿》创造了一个有信仰、感人肺腑的知识分子形象,茅善玉和她的队伍整体艺术呈现出色、大气、简约凝练,“尤其从少年演到老年,在她的艺术生命中是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坚守理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刘锦云称赞,“我看到一位大演员的表演,茅善玉在舞台上的霸气和定力让人大吃一惊。”从真人真事到戏,刘锦云认为,这是一个艰难、残酷、冒险的过程,稍一不慎就会堕入堆砌豪言壮语陷阱,“《敦煌女儿》避开了这点。张曼君导演前半部分用工笔,后面用泼墨,写樊锦诗作为青年学子、女人、母亲、妻子、继承人、开拓者的一生,而且是俯下身来写,写她的艰难困苦,写她作为母亲以及科学家的本分。”

樊锦诗执着坚守甘肃大漠。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常务副团长赵承燕认为,《敦煌女儿》传递了敦煌人的坚定信仰,将他们的理想和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张曼君导演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将爱、真实等元素贯穿在一起。我没有走神,含着眼泪看完这部戏。主演和群众演员的人物形象都很饱满。每一场都有茅善玉院长的唱,但是她的气息运用没有感觉到疲劳,太舒服、太美了。”《中国戏剧》主编罗松直言,“从小年轻演到老年的剧目很多,但是茅善玉的表演那样自然,演小姑娘一点不违和,很自然。到老年的时候,她一改甜美唱腔,变得非常浑厚有力度。最可贵的是,她的表演既让人感到全身心投入,又让人觉得没有特别使劲,准确把握表演分寸,把这个英模人物立起来了。”

坐在观众席里,年届八旬的樊锦诗在剧终报以热烈的掌声。

 

针对专家提出情节取舍、舞美细节的建议,茅善玉表示,受到很多启发,更有信心完善《敦煌女儿》,“我们用五年时间打磨它,把决心化成了力量,同时请到张曼君导演,杨林编剧同甘共苦。我们每个人都在熬,希望熬得有价值。路还很漫长,我们会继续努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蒋迪雯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