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祖国第三大岛的“伴手礼”,除了崇明糕还有草头烧饼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8-05-22 15:15
摘要:除了崇明糕,这里还有另一种透露大自然气息的美食。它就是草头烧饼,一个让人觉得土得再土也不过的名字,一个却又让崇明人没齿不忘的小吃。

每次外地人来崇明,一踏上南门港码头,就可以看到有小贩在叫卖:“崇明糕要吗!崇明糕要吗!”

 

小贩们所卖的崇明糕,正确地说应该是崇明的年糕。和许多地方一样,每逢过春节的时候,崇明乡下的农家也离不开糕。腊月里,灶王节将临时分,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粉,然后再在灶头上架起蒸笼,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用开水揉和,待成为手捏成团、落地能散状时,渐次放入笼格内用旺火蒸制。乡下蒸糕的日子正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候。当糕的香甜味随着袅袅上升的水汽浸洇开来时,我们都会咽着唾沫围聚拢来,等待年糕的出笼。只见蒸糕的师傅掇起重重的蒸格,把内中的糕在大喊一声“嗨”中倒扣在一旁桌子的垫板上。这时候,我们便会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指,将残留在蒸格上的年糕粒屑抠挖下来,塞进嘴里,然后“啧”地一声叹道:“好香!”

 

依蒸制方法的不同,崇明年糕可分为如下三种:松糕、糯糕和蒲鞋底糕。所谓松糕,即是年糕在蒸熟后,趁其在半软半硬之时,用刀切成一块块长约一寸、宽约一寸、厚约半寸左右的长方形糕块(崇明人称之为“糕丝”)。这种糕的米粉相互间有间隙,因此吃起来口感酥松。早先崇明农家,逢年节时常会蒸上几大蒸这样的松糕,一块块砌成糕丝,放在簾子上曝晒。待晒成砖块一样硬时,收藏在坛甏内。这样的糕丝,可放至第二年的大热天,也不会生霉变坏。要吃时,放在锅中的竹垫上一烀,入口照样松松软软。当然,也可以干吃。记得那时我们放学回家去挑羊草的时候,便会把几块糕丝装在口袋里。春长迢迢,肚子饿了,就摸出一块来,用牙一咬,嘎嘣嘎嘣的,跟吃炒蚕豆一样,比现在的小孩吃肯德基、麦当劳还来劲。当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就很少再蒸这种用来晒干的松糕了。

 

糯糕则和松糕完全不同。尽管它的作料和松糕完全一样,但蒸熟后抛在垫板上时,要用纱布罩上,再用两手使劲按压,让原本松松散散的米粉粘合得紧紧的。这按压过的年糕,切成一块块糕丝后,软绵绵的,用筷子往中间一夹,两头弯弯的会宕下来。吃在口中,感到特别的柔软细腻,而且一点也不粘牙,比松糕要好吃得多,是崇明年糕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年糕中最为讲究的是猪油百果糕。它的作料除米粉和白糖外,还要放入核桃仁、枣泥、红绿丝及用绵白糖渍腌过的猪油块、桂花。用这么多的作料蒸成的年糕,吃起来又油糯又香甜。当然,在以往那些个什么都紧缺的年代里,这样的年糕并不是想尝就能尝得到的。我参加工作后,家中的条件也好转起来。每年的年关,乡下母亲都会托人给我带上一笼这样的糕来,分给单位里的同事品尝时,没有一个不夸赞母亲的蒸糕手艺。由于糯糕是经过按压的,米粉间空隙全无,因此它不能像松糕一样曝晒。一晒,会变得跟铁块石块似的硬实,任你怎样蒸烀也不会还软。所以这种不能曝晒的年糕容易霉变,不可长时间放置。

 

至于蒲鞋底糕,则是因为穷苦人家蒸不起大笼的年糕(一般每笼年糕要用上十多斤的米粉),而辞旧岁过新年祈盼好运来临福星高照时又离不开糕,于是就将少些米粉掺和着高粱、玉米粉,放在一起揉成薄薄的一块块、形如蒲鞋底大小的糕块,放在蒸笼上蒸熟。这种年糕吃起来既不软糯,又聱牙涩口滞喉,建国以后,已很少有人蒸制它了。

 

随着崇明和市区交通的日益便捷,来往的旅客越来越多,乡间便有精明的农妇,将年糕拿到码头上来叫卖。那些品尝过这软绵滑爽、毫不粘牙的年糕的人,绝对是忠诚的回头客。因为这糕再也不仅是在过年时分才蒸制,一年四季都现蒸现卖,于是卖糕的人们就把崇明年糕聪明地改称成崇明糕。为了携带和食用的方便,也把过去的十来斤一大笼的糕改蒸为两三斤一小笼,且颇为时髦地覆上了保鲜膜装上了包装盒。

 

除了崇明糕,这里还有另一种透露大自然气息的美食。

 

春分一过,白日一天比一天长了。过年时节家里蒸后晒干的年糕,也已吃完了。春长遥遥的日子里,一到下午,在田里劳作的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这时候,乡间寻常人家,便会有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吃登场了,它就是草头烧饼,一个让人觉得土得再土也不过的名字,一个却又让崇明人没齿不忘的小吃。

 

春天的阳光下,崇明农家插秧时用来作绿肥的草头(学名苜蓿),正蓬蓬勃勃地在生长,一片绿意盎然,鲜嫩欲滴。春节前牵磨的糯米粉,用来蒸糕做圆子后还有剩余。于是农家一是为了解饥,二是为了尝尝草头的清香,开始做草头烧饼了。农妇从田间采来草头嫩嫩的叶片,将它用宅沟里的清水洗净,沥干后加上少些的盐进行揉搙,待轻轻搓揉至溢出绿色的水分后,再一刀刀切成细碎的齏,放入盆中,将糯米粉粳米粉按三七至四六的比例加入,拌入精盐,用热水和成粉团,细细搓揉一番,醒上十来分钟,然后搓成圆子,压成扁饼。这扁饼成型后,不用蒸,也不用煮,而是要“熯”才成功,崇明人说是熯烧饼。它一般都在乡下砖灶上的铁锅内熯。先在锅内加入菜油烧热,再将草头烧饼一圈圈由锅底放起至锅边。放入后盖上锅盖,用中火慢烧。等到锅盖边上冒出阵阵热气,锅里也开始“丝丝”作响时,揭开锅盖,把整个锅内的烧饼翻上一遍,再用小勺盛食用油,沿锅边慢慢洒下一圈油,然后再加上少许水,盖上锅盖再行焖熯,煎至水干,草头烧饼方可出锅。这时候,这草头烧饼熯得两面金黄,四圈部分却是白白的米粉和翠绿的草头,真像翡翠白玉。吃着这既香脆又软糯的烧饼,真让人欲罢不能。

在崇明民间,立夏的时候有做烧饼的习俗,说是立夏吃了烧饼,会在整个夏天人平平安安精精神神,不生病,不疰夏。因此家家户户多会在这时候做上几锅烧饼。烧饼有红枣的,有赤豆的,有红糖白糖的,尽管这些烧饼的作料价钱要比草头烧饼来得贵,但是,无论在哪一家,最受欢迎的总是这用草头制作的烧饼。

 

成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也走过一些地方,有机会尝到过那些地方的小吃,知道了名目繁多的各式烧饼,总觉得尽管它们有的香脆无比,有的色泽诱人,有的名气颇大,有的传说动人,但其口感其外观总不如家乡崇明的草头烧饼。近年来,来崇明旅游的人一天多似一天,农家乐景点上也有人开始向外推出草头烧饼这一小吃。外来的游客品尝后也赞不绝口。草头烧饼这一藏在深闺的农家“少女”,终于也渐渐为外人所知了。更令人叫绝的是,有一次,笔者陪着上海市区里来的一批友人,在崇明东部一个地方比较僻静的农家乐庭院内,吃到过一种有馅的传统烧饼。烧饼的两面除了是传统的金黄色外,内里竟然包着肉馅。一口咬上去,既有草头的清香,又有肉类的鲜美,更不失米粉的软糯。记得那天,几个朋友尝了一盆嫌不过瘾,大呼小叫着又喊主人再来一盆才了事。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