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回望汶川(下)| 房子差不多修好了,那么人呢?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18-05-12 06:01
摘要:汶川大地震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重新认识了人——认识了人的坚强和软弱、骄傲和卑微、自信和无力、善良和扭曲……十年间,这些东西不断地交织在一起,直到今天。

“5·12”到了。这一个多星期,大量关于“汶川地震10周年”的新闻、报道、回忆,不断触动着公众的回忆。

 

或许因为去过现场,加上女性视角,在10周年的纪念报道中,我似乎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情感需求。

 

2008年5月12日,震动了所有的中国人。这场共和国史上最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后,很多人不顾余震前往灾区,面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毫无退意。温情、坚毅一下子“席卷”全国,可以说,无数个个体,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姿态站到了聚光灯下。

 

这样一种突发状态下消耗的能量,显然超出了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修复能力。

 

最近的一篇重建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位熟悉的心理咨询师的名字。当年报社最初出发去灾区的同事,回沪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挫伤,他为大家做过心理干预。而就我所知,很多同事在一段时间内都很有意识地回避一切和灾区相关的话题,彻底好起来还是靠时间。

 

一样的,对那些真正经历灾难的人,时间或许是最有效的疗伤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每年的纪念日,在大家不断重提“重生”“重建”这样的概念、阐述它们的意义之时,对地震亲历者的情感,似乎略显粗暴。

 

但也可能不是。

 

精神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比如那些震后做各种尝试,希望再生育的母亲。她们把再生育当作救命稻草,但具体的情感也一直在变。就我的观察,地震一周年时,她们大多满怀希望,但到了三周年时,虽然还做着同样的尝试,但许多人已经因为求子无果而开始有了绝望情绪。对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干预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弱化,有可能反而更强。

 

经历成长期的孩子也是这样。当年在地震中涌现的敬礼娃娃、微笑女孩、可乐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10年时间,有人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有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的开始面对“恋人父母不同意,毕竟自己是残疾人”的现实。这个现实,旁观者或是投以同情,或只是报以一声叹息,而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整个人生。10年时间,或许早已他们习惯了身体残缺所带来的生活困难,但在更多、更深的维度中,他们还远没到能与残缺握手言和的时候。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而汶川大地震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重新认识了人——认识了人的坚强和软弱、骄傲和卑微、自信和无力、善良和扭曲……十年间,这些东西不断地交织在一起,直到今天,或许一次次让观者感动,也可能一次次让观者惊讶。

 

但这就是人——去掉了脸谱化、概念化、扁平化之后的活生生的人。

 

时间见证了伤痕,也见证了人性。灾后一周年时,北川县曾有20组震后家庭高调重组。我当时去找他们,想从情感的角度去了解这种重组。有一个细节时,愿意接受采访的大多是男士,女士们更多避而不见。而只要是愿意接受采访的,话都说得特别直接——在重建家园的进程中,他们也需要为自己找到新的节点,暗示自己又向新生活迈出了一步。

 

从某种程度而言,巨大伤痛之后,人对于生命会有重新的认识,对“究竟该如何生活”有全新的领悟。当时社会上的普遍情绪是为重组家庭高兴。但这几年,听到不少灾区家庭反反复复重组的新闻,或者重组之后重又拆散的故事,你又会明白,所谓的“重生”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那么完美。

 

但人生恰恰就是不完美的。灾难给了很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包括曾经的观察者。当年同我一起参加报道的小伙伴,很多已经离开了这个行当。有人怀旧,离开了媒体后,发现外面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人感叹,如今“调查新闻几乎完全消失,一个个鲜活、紧迫和惨烈的现场,都已消失在自媒体的‘10万+’里”。但事实上,10年前的大环境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好。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许是,那场巨大的灾难,放大了人性中的光辉,让经历过那一切的一些人,有了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

 

比如最近被报道的不断重返灾区的绵阳记者杨卫华。汶川地震后,他持续关注着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再也回不到庸常的生活中,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他拍了那张著名的“敬礼娃娃”,而他和这个孩子的交流,远远多过同自己儿子的交流。一个坚定的新闻人和一个角色缺失的父亲,都是他。我们可以理解为,经历过激烈的生死冲击,他对生命有不一样的思考。但一切的反常,何尝不是和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抗争?

 

我的儿子正读幼儿园。前几天,老师要求孩子们找一个主题在班上“说新闻”,做了多年新闻的我,自然而然替他选了“汶川地震10周年”。一起梳理的过程中,儿子突然说了一句话:妈妈,10年很长对不对,那里的房子差不多都修好了吧?但人是不是没那么容易修?

 

是的,楼宇的重建容易,但人心的重建很难。十年,那些凭借坚强书写出的赫赫功绩,当然能给人力量。但对于从废墟走向新生,从悲伤回归日常的人们,这终究只是外在的东西。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