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回望汶川(上)| 一场大灾带来的十年启蒙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8-05-12 06:00
摘要:在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这种专业性、技术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方法被置于多么重要的位置,并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十年,很多记忆都会淡忘,但汶川大地震不会。

 

2008年8月初,距离地震发生已经两个多月。我参与民政部委托的调研课题,对地震灾区灾前灾后的医疗救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十年之后,当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给灾区医疗救助领域的政策制订和财政预算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抽取十个样本县,把结构性访谈的定性分析和入户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省、县和乡镇三级政府,分别约访政府领导,财政、民政、卫生、医院和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员,并抽取大量普通灾民家庭样本入户调查。

 

实地调查有多重要,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救灾工作千头万绪,一位灾区的县领导当时最操心什么呢?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想象不到,是红砖。

 

时任陕西省宁强县副县长的李宏春对我说,他考虑最多的是灾后房屋重建。“红砖紧缺。县里红砖生产能力每年只有6千万块,但是当前需要6亿块红砖。

 

当时正值盛夏。但是,相对于修建两万多户灾民房屋的任务来说,入冬之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宁强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隆冬季节滴水成冰。如果灾民不能按时入住新房保暖御寒,后果不堪设想。红砖体积大、重量重、用量大、价格低廉,远程调剂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所以因地制宜采取对策,统筹协调相关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实地调查还发现了大量政策互相之间不配套、不衔接的问题。比如,石家是某县一个抽样入户调查的样本户。男主人石某在地震中摔伤头部,在医院里切除了部分头盖骨,总共花费28000多元,接下来修补切除的头盖骨还需要2万多元。但石家想尽办法,总共只能筹到1.6万元。石某是居民户口,不能享受新农合的保障。当地的医疗救助政策也只覆盖农村户口。对于地震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政策也不明确。

 

我的笔记本里,记着一位负责人的话:“上面虽然有免费救治的精神,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政策给予落实。”对于灾后重建过程中,哪些人在后续救治中可以享受医疗救助政策,上面既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当地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鉴定工作。政策不配套、不衔接的结果,就是导致石某由于交不起医药费,只能停止治疗,离开医院回家。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对于医疗救助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财政投入力度差距很大。某县财政局一位负责人说:“医疗救助是比较小的一个工作。我们县只在农村里实行医疗救助,在城镇里没有实行。投入的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政府拨款,2007年给我们拨了70万元。我们本级政府财政投入的资金,每年大概5万元到10万元这样。”也就是说,该县本级政府财政投入医疗救助方面的资金,每年只有5万元—10万元左右,加上上级拨款也不到100万元左右。而这个县在这方面每年的实际需求高达1000万元。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该县在房屋重建方面的资金投入达到4亿元,而在医疗救助方面的资金投入(截止2008年7月份)仅为55万元左右。对于因灾受伤患病灾民的后续治疗、因灾新增的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当时也未列入财政部门工作的考虑范围之内。

 

显然,一腔热血,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此时或许格外能让人明白,需要有体制化、机制化的安排,才能保证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和物资投入力度——与之一样,救灾中的各种大大小小问题,都需要某种“一揽子”的、系统而专业的解决方案。

 

提醒人们注意系统而专业,可能恰恰是地震留给后来的重要遗产。

 

十年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灾区群众造成了惨烈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在某种意义上,空前惨重的代价,换来了紧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完善,唤醒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公益慈善精神和行动,在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和震区振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是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对普通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对个体尊严的承认和维护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正是这些在体制机制层面和精神情感层面的进步和成熟,使抢震救灾取得了胜利,并在十年之后,帮助地震灾区获得新生,使无数灾民家庭和个人重燃希望,拥有新的幸福人生。而且,在此后发生的历次自然灾难中,这些机制和经验、精神和行动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汶川大地震完成了一次启蒙。

 

作为亲历者,十年之后重温当年调研的访谈笔录、问卷记录和调研总结,我仍然感慨那次调研的全面、深入和细致。事实上,医疗救助只是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占比很小的工作,但就连这个小小的子项目,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投入庞大的专业团队和技术力量去夯实决策基础,力求政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由此也可以看见,在整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这种专业性、技术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方法被置于多么重要的位置,并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一场灾难,这些在制度层面上所收获的经验和启示,应该得到更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