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使用微信的“十大守则”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一 2016-01-18 09:25
摘要:与其说朋友圈变味了,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异化了。

想要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出来的万般恼。在微信时时刻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窒息难耐。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使用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看来,新媒体时代,怎么用微信也应该讲些基本素养。

 

“第二生活”要“有度”

 

解放周一:如今,电子设备已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坐车、逛街、吃饭还是休息,很多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刷微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与生活里。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周葆华:一时间,我们发现微信已经“全面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它可直接点对点送达,拉人进群也不必经过对方同意,完全称得上高效迅捷,却也在无形之中牵扯掉人们的大量精力。

 

一个人对信息的接收程度是有限的,其实当通讯录达到150个人以上的时候,一天看四五次朋友圈,每一次打开就得看上很久。好不容易把新信息浏览了一遍,又有一堆消息在你没关注的时间里制造出来了。如此反复,就会让我们生出不看完这些更新内容,这一天仿佛就没有过完的感觉,慢慢就形成了社交强迫感。

 

解放周一:从开始的沟通利器,到如今,随手一翻朋友圈,有人晒生活,有人卖东西,有人求赞领礼品,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是不是变味了?

 

周葆华:与其说朋友圈变味了,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异化了。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所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

 

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 《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就更具震撼力了。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而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解放周一:所以,早在去年二月份,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的“退群宣言”就曾引发关注,掀起“微信遭遇滑铁卢”的讨论。黄震写道:“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个月。刚刚退群手指都按麻了!”

 

周葆华:这确实引得很多人开始思考,微信到底还能走多远?有网友认为,微信进入瓶颈期,需要创新来增强用户黏性; 也有网友分析,微信要突破,实在很难,因为这是微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

 

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如何过好这第二生活,我们需要添加“有度”这种调和剂。

 

新媒体素养还没有跟上

 

解放周一: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朋友圈而复装了。有时候,朋友的一句“你不用微信,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我们再次臣服,乖乖打开微信。

 

周葆华: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不以物使,不为物役”才是科学的微信观。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约束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

 

解放周一:具体地说,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焦虑纠结?

 

周葆华:在现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新媒体不仅仅是个工具了,我们的生活和新媒体高度融合在一起,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具备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帮助人们比较理智、明辨、智慧地使用新媒体,而不是被新媒体奴役。现在,技术的发展特别快,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给我们的工作生活、人际沟通、城市治理等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和辅助作用。但为什么新的技术还带来了特别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新媒体素养没有跟上。没有新媒体素养,我们就会被新媒体主宰,就会辜负我们发明、创造这些技术的初衷。

 

解放周一:在微信的影响下,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个使用微信参与转发的人都可以得到难以名状的成就感。微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权力吗?

 

周葆华:法国社会学家丹尼尔·戴扬告诉我们:“新传媒并不会自动产生传媒新公众,新传媒甚至常常被用作限制公众形成的工具。”

 

很多人觉得,转发一篇文章就是参与公共事务了,其实行使公民的权力具有很明显的特征,即知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公共行为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公民意识的深刻一定是体现在对实际生活中公共事务的参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手机网络上。

 

不要在微信中走散

 

解放周一:研究新媒体技术,要从一个基本问题开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新媒体与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周葆华:我们今天的现状,不能完全赖技术,微信被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和我们的社会现状有很大的关系。生活节奏飞快、社会高度运转、人们压力很大,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成长中的社会,社会资源比较紧张。这样的情况,才会带来我们对技术的高度依赖。

 

所以,不能归咎于技术,而要看到社会背景。这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去使用新媒体。

 

解放周一:放眼全球,沉醉于新媒体的社交平台是不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周葆华:整体上,全球媒体呈现交互化趋势,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网络化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形态。但有些国家,生活节奏没有我们这么快,不是那么依赖手机,这个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社会所处的阶段有一定关系。所以,我们不仅不能不用技术,视它们为洪水猛兽,而且还要汲取其他国家使用技术的可取之处,让我们的生活适度地慢一点,让微信适当地介入、适当地抽离、适度地区分工作和生活,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多留一些空间。

 

解放周一:尽可利用,却不可依赖;技术大可追求,但也要止步于崇拜。

 

周葆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些需要简单交流,有些需要高度复杂的心智交流。人们的感情交流,还是需要面对面、心与心,这不是网络能够代替的,希望人们不要渐渐地在微信中走散。

 

【微信十大使用守则】

  (非正式发布,仅供微友参考)

 

1、规定好查看微信的时间,非“微信时间”打开微信就“剁手”。

2、筛选必读群或公众号,其他该删就删,别舍不得。

3、每天朋友圈发帖数量不要超过5条,请勿扰民。

4、不发起集赞、投票,不逼人转发。

5、评论应彰显诚意,不要只用笑脸表情打发人。

6、宣传自己产品及转发客户软文,每周最多3篇,再多容易被拉黑。

7、各种减肥计划、健身计划等不可能完成之计划,应尽量减少发布。

8、每周转发心灵鸡汤不要超过3篇,营养过剩也不好。

9、有谣言影子的微信,别头脑发热马上跟着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10、海外代购、经营微店的,年底自觉缴纳摊位费,或发红包补偿。”

 

(本文刊登于今日《解放日报》。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