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中国中产悄悄做慈善,怕招人眼红吗
分享至:
 (1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经济学人 2016-01-05 23:27
摘要:中国中产阶级担心向慈善机构捐款过多,会招致他人对自己财产不必要的关注。他们既不愿意引得一些人“眼红”,甚至“仇富”,也不愿意让税务机关对自己更加注意。

 

黄昏时分,“大熊猫”们“开大餐”的时间到了。上海的社区居民们悄悄接近他们,把成袋的旧衣服“灌进”他们的腹中。等到第二天早晨,会有收运车辆出现,负责清理这些“大熊猫”们的“肠胃”,让他们有胃口迎来第二顿“大餐”。

 

这些“大熊猫”们当然不是真的大熊猫,他们是由塑料制成的熊猫形状的容器,块头要比熊猫更大,设计目的是收纳社区居民的废旧衣物,并将这些衣物转赠给贫困地区的人们。

 

自2012年“大熊猫”捐献行动首次启动,上海市如今已有上百只“大熊猫”。“大熊猫”们常常栖息在社区大门处,他们“食量”极大,仅去年便处理了约100万件衣物。

 

人们自发通过“大熊猫”向贫困地区捐物,非常值得赞赏。但目前不少人选择趁着夜幕降临捐赠衣物,可见中产阶级对慈善捐赠还不算习以为常。他们尽管手头越来越宽裕,但有些人还是会感到出手捐赠多多少少有几分奇怪。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7,但就慈善来讲,2014年中国人均捐款额仅是美国人均捐款额的1/100。

 

原因之一,或许是中国中产阶级担心向慈善机构捐款过多,会招致他人对自己财产不必要的关注。他们既不愿意引得一些人“眼红”,甚至“仇富”,也不愿意让税务机关对自己更加注意。根据胡润百富(一家位于上海的财富研究公司)统计,中国排名前100家慈善机构去年捐款总额为32亿美元,总额甚至少于美国前3家慈善机构款额。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也是中国近30年来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而这类灾难也很容易唤起人们对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国内志愿者们如潮水般奔赴受灾地区,捐款和各类物资也源源不断输送到灾区前线。

 

慈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但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如资金使用失当,或者是性质更严重的诈骗行为。

 

比如,“大熊猫”捐物活动发起机构在过去一年中发现,上海出现一批伪造的“大熊猫”,有不法分子以此骗取衣物,翻新后拿去市场售卖。这些不法分子还到处骗取个人投资,许诺10%的投资回报率,这远超银行利率。不少人上当受骗,损失总金额超过300万元,却没有拿到任何所谓的“回报”。

 

这家公司负责人称,伪造“大熊猫”的骗局只是他们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之一。他在谈到“大熊猫”设计初衷时称,“为了避免人们将生活垃圾错误投放到捐物箱中,我们设计出‘大熊猫’的捐物箱形象,将其材料设计为半透明状,以便捐赠者看清捐物箱中的衣服”。

 

而“大熊猫”中物品的可见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人们更愿意在晚上投放自己的捐赠衣物,因为如果他人看到这些衣服美观完好就被丢弃,可能会对捐物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不太节约之类的。

 

抛开中国中产阶级对于捐款捐物还有些“羞怯”,单看“大熊猫”在上海的街头数目不断上升,我们就可发现,中国对于慈善的接受度正在加强。“大熊猫”也在中国各地开始了“繁衍”,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部地区,都可以看到“大熊猫”的踪迹。

 

如今,中国富商们巨资捐款也变得更加普遍。记得美国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2010年在北京办慈善晚宴的时候,席间的中国巨富们响应者寥寥无几。但几年过去,不少人已经改变了看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2014年办起了慈善信托,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夫妇也建立了慈善基金,帮助中国学子海外留学。

 

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估计,中国富豪捐款有80%是捐给海外慈善机构,其中有不少人更倾向于捐给中国慈善机构,但相关法规却让他们有些犹豫。中国慈善机构作为非盈利性机构,自身的发挥空间有限;且捐助者也难以获得免税待遇。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国内慈善业发展的问题,并于去年10月发布了关于慈善法的草案。经过10年的讨论,该草案广泛定义了慈善业,帮助慈善机构更好发挥职能,有效增强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草案允许慈善机构独立注册,无需与官方合作;且能享受免税待遇。

 

中山大学的朱建刚先生称,该法案将减少政府对慈善业的干预,鼓励慈善业自行繁荣发展。预计该法案不久将会予以通过。

 

(本文摘自《经济学人》,本文制图:邵竞 图片来源:CFP 本文编译:吴海阳、侯霄阳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