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互联网创业3.0,上海如何完胜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霍中彦 2015-12-06 23:18
摘要:浦江两岸森林般的写字楼里,数不清的律师、会计师、咨询师、媒体人、出版人、广告人、设计师、摄影师、培训师、程序员、医生、教师、投行经理、基金经理、评估师、保险代理人、理财师、时尚买手、侍酒师……随着各类专业平台的陆续出现、完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陆续进入自雇佣状态。

 

一个谣言,“上海创业不发达”的谣言,在黄浦江的上空游荡已久。是时候来戳破它了。

 

作为一名创投实战工作者,我不是考据派,不想列举上海有多少VC,多少创业园区,上海创业企业去年拿到多少钱,有多少只“独角兽”……但基于我日常工作的观察,大趋势已经初具端倪,那就是:上海即将迎来真正的全民创业时代。

 

怎样才算“创业”

 

既然想展开一个相对严肃的讨论,我想先定义一下,究竟什么叫“创业”。

 

“马云之问”困扰了上海好几年,似乎不出马云,这里就不是一个创业城市。马云当然是创业者的典范,因为他开创了全新的模式和平台,让数以万计的小业主在上面开创自己的事业。

 

但是,即便在纽约,可能也没有马云级别的创业者,美国互联网企业里,市值超过阿里巴巴的也没多少。把创业指标往马云这样的标杆企业上靠,显然不是李总理提“大众创业”的主旨。

 

我的看法是,所有不受雇于企业,而直接受雇于客户的人,都是创业者。TA可能是将要颠覆阿里巴巴的互联网产品的创始人,也可能是淘宝店主,或者一间面馆的老板,以及一个开诊所的牙医。

 

全世界只有一个“生意”稳赚不赔,那就是被企业雇佣。如果没有意外,你的薪水总是超过你的开支,所以如果把个人当成一个企业,受雇者的利润表永远是正的。

 

而一旦脱离了雇佣关系,一个人就只能接受风险回报,你必须随时响应客户千变万化的需求,创新因此持续发生(所以“万众创新”必然与“大众创业”并提)。这就是一个脱离雇佣关系的人被视为创业者的根本逻辑。

 

三次大众创业潮

 

照此回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大众创业”并不新鲜。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出现了第一批创业者:个体户。他们从国家经济部门脱离,在低效的供销社体系之外,贩卖生活用品,抚平了紧缺时代的消费痛点。这批创业者遍布全国,算是第一次大众创业浪潮的弄潮儿。

 

第二次大众创业浪潮是1992年之后,随着邓小平南方巡视,大量官员下海,大众经商浪潮席卷全国。这一次算是市场化经济体系的重建,宏观处无需着墨,对于大众而言,参与创业的主要方式,还是租个商铺做店主,或者做贸易,以及为大企业提供上下游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大众参与创业的门槛大幅降低,因此创业的大众化、全民化趋势越发显著。细看下来,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电商时期,代表平台是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贩卖的主要是有形商品。这一波的受益者是谁呢?是新时代的“个体户”,TA可以是一名公司前台,也可以是某个领域有品位有资源的人,当然,也可以是网红。

 

那么,电商这个风口的风源在哪里呢?很简单,是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具备了海量制造廉价商品的能力,这些加工厂没有品牌,但对于追求性价比的广大用户而言,恰恰是大福音。所以,没有制造业产能过剩这个“供应侧”风口,电商的崛起不会这么容易。

 

第二个阶段是什么?是O2O。代表平台是滴滴、美团等。这类平台贩卖的,主要是基础生活服务,受益者主要是蓝领,包括厨师、物流快递员、美甲师、按摩师等。所以,不少受过高等教育、在高大上写字楼办公的白领,收入可能还不如一名Uber司机,或者一位美甲妹子。

 

这一波之所以成为风口,则与劳务领域的产能过剩有很大关系。伴随着初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完成,基础生活服务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这类领域的线下业态在过往也很容易拿到融资,直到互联网对这个领域进行了重构。但如果没有过去一段时期的线下积累,O2O平台的崛起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创业的3.0时代

 

说到现在,估计有人已经要扔番茄了——这些和魔都有毛关系啊。呵呵,别急,马上讲到的第三波就有了。

 

互联网大众创业的第三阶段,究竟是什么呢?对不起,还没想好用哪个词概括,所以只能用现象描述一下:如果你很会码字、画画,可以上微信开公众号;如果你声音很好,可以上喜马拉雅开个人电台;如果你擅长做短视频,可以上美拍、秒拍;如果你是平面设计师,可以上猪八戒;如果你是老师,可以上跟谁学、轻轻家教;如果你是律师,可以上快法务……

 

聪明如你,想必已经猜到,这一波浪潮里,提供的是高附加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受益者将是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员,而这波浪潮的兴起,则正与中国产业升级和“中国创造”的崛起密切相关。

 

如果说,上面三波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浪潮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大平台+小老板”格局,互联网去中间化、去机构化的巨大威力显露无疑,而且一波比一波彻底。

 

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们购买任何靠谱的服务,费用都这么高?因为虽然帮你干活的是具体的业务人员,但你付的费用中,很大一部分是豪华写字楼的房租,以及公司纯粹为管理而增设的人工费用,还有机构为了推广品牌花的广告费,你付出的费用中有30%用到真正干活的人身上,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现在,你来到一个平台,通过数据精准匹配选择了一位专业人员,他的案例、订单量和用户评价非常透明。最关键的,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受雇佣者,而是一位自雇佣者,他用老板的心态为你服务,因为他收的费用基本上全归自己所有。这样的用户体验是不是更好?在这种机制下,无谓的浪费被消除,效率大幅提高,社会总体效益也为之提升。

 

上海为什么会是最大受益者

 

上海是中国专业人才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因此也必将成为这波大众创业浪潮最大的受益者。

 

面对创业不力的质疑,魔都流着眼泪说:我不是创业者少,只是专业人员太多!浦江两岸森林般的写字楼里,数不清的律师、会计师、咨询师、媒体人、出版人、广告人、设计师、摄影师、培训师、程序员、医生、教师、投行经理、基金经理、评估师、保险代理人、理财师、时尚买手、侍酒师……随着各类专业平台的陆续出现、完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陆续进入自雇佣状态。

 

一个个公司倒下去,数百万家小(PI)微(BAO)企(GONG)业(SI)开起来。写字楼租金下跌,联合办公供不应求——要知道,大名鼎鼎的WeWork,最主力的租户可不是立志于成为马云的人,而是上面这些自雇佣者。这样的情形,能不能在马鞍山出现,我不知道,但在上海,一定会有。

 

所以,抛开“大众创业”背后的政策因素,大众就业状态的广泛自雇佣化,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持续演进的必然产物,它在降低社会损耗、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推动社会财富向其直接的创造者身上渐次汇集,为中国创造更多的中产阶层。

 

人们也非常欣慰的看到,魔都现在似乎不再为没有马云纠结了,因为真正的大众创业,不是靠几个马云,如同真正的大众体育,不是靠几个金牌得主。未来,无数人走向自雇佣,不是想成为马云,就像他们现在每天跑步,不是为了成为刘翔一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场互联网革命中,创业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本文作者为品牌中国COO,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制图:孙欣悦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