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怀旧过年指南已上线,带你找回正在消失的年味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观君 2018-02-13 09:30
摘要:抢红包?集福字?你还这样过年?上观春节指南告诉你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串门拜年变成了微信问候、就连红包也变成了电子红包。

 

过年本该是阖家团圆最幸福的时刻,但现在却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集体吐槽,更有一些人由于没有勇气过年回家面对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

 

究其原因,传统年俗文化的逐渐消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一个主要原因。

 

小时候童谣中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 ……”,这些春节的习俗正在一点点消失,以至于现在的孩子唱着过去的童谣却已不知道糖瓜长什么样了。

 

今天,就跟着上观小狮子一起回顾那些春节的传统习俗,找回正在消失的年味。

 

二十八,贴花花

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到了五代时,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二十九,去打酒

在以前,这一天人们要提着瓶子去打酒,这也是节前最后一次准备年货。

 

腊月二十九是每家每户准备年货、“拾遗补阙”的一天,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置办零碎的年货。

 

买来美酒,配上佳肴,在鞭炮声中全家人把酒言欢,喜迎新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叫“除夕”。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熬年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走亲戚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般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不出远门去拜年。

 

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人早睡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就是“老鼠娶亲(嫁女)”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

 

一种说法是以免骚乱了鼠辈,另一种则是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

 

同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大年初四,迎灶王

民间说法,正月初四是“灶神”点查户口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接财神

正月初五,民间传说是财神的生日,有“接财神、送穷神”的习俗。

 

在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尤其是商家开市,一大早就要放鞭炮,以迎财神。《清嘉录》中记载说:“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目。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过年情结,春节是一种记忆,更是一个归期。

 

一年到头,收集所有美好只为阖家团圆的一刻。

 

2018年春节将至,一起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和那记忆中的快乐。

 

(插图/黄海昕)

栏目主编:张玮 文字编辑:黄尔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