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热搜猫腻、谣言难禁?算法早就有了,就看互联网大佬愿不愿意和过去作切割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彬 2018-01-30 11:46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已经能够对于用户进行精确的刻画,图片分析、人工语言分析也能对假货、谣言做出大概率正确的判定。海量用户、天量商品、监管人员不够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过时的借口。

 

1月27日,国家网信部门约谈了新浪微博,责令其自查自纠,“热搜榜”等版块暂时下线一周整改。新浪微博很快做出了反应,承认的确存在“刷榜黑产”,并且严办了1月以来“刷榜”行为突出的话题和热搜词,做出3个月不能再上热门话题榜和热搜榜的处理。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饱受诟病的“刷榜”、“流量明星”的猫腻,新浪微博是心知肚明的,之前也并不是没有相应的甄别、治理的算法。只不过,利益中人总是缺乏改变的动机,这次终于被监管部门往前推着走了。

 

算法正在改变世界,把之前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算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还没科幻到像美剧《疑犯追踪》那样能控制人类的地步。相反,算法是直接服从人的意志的。关键是,相关服务平台是不是愿意使用算法,对自己平台上的灰色产业做精准切割?

 

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弯道超车”。海量用户、天量商品、监管人员不够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过时的借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已经能够对于用户进行精确的刻画,图片分析、人工语言分析也能对假货、谣言做出大概率正确的判定。有了这些精准的算法,就要看平台有没有决心改弦易辙,把草莽发展时代留下来的问题解决掉,不再背着包袱向前,更不能够揣着明白装糊涂。

 

之前淘宝是C端起家的,曾经是假货的乐园。但最近和开网店的朋友交流了一下,他们的开店体会是,淘宝的规制越来越严格的,打擦边球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因为平台推出了一系列“黑科技”算法。

 

比如,之前很多骗子就是冒用他人身份开网店售假,现在平台使用脸部识别技术,有效解决了冒用他人身份问题。再比如你打擦边球售假,贴一张Burberry的皮包照片,标题上写“B记包包”,一样有算法来规制你:第一,如果照片是经过系统认证的,你再用的话,系统就会对你进行警告;第二,平台有了“商品大脑”和图片识别系统,可以对你的店铺进行语义分析、照片识别,再匹配你的定价,很容易就甄别出问题。之前有过卖潮牌衣服的网店,因为展示照片里用了Chanel标记的衣架,而被系统识别并警告的。

 

“算法帝国”构建了一套严谨甚至有些教条的游戏规则,基于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商品大脑”、语义分析、图片分析技术、大数据、位置服务(LBS)等等算法,以及网络实名制的推行,已经能有效实现对假货的秒杀。之前《2017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就称:整个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

 

这就是算法在改变世界,把之前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关键是平台有没有转型的决心。

 

同理,还有治理朋友圈的谣言这个老大难问题。一度微信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很多人吐槽的爹妈的朋友圈看不得,都是各种谣言、养身伪秘诀、变味的心灵鸡汤,甚至成为网络赌博、微信传销的乐园。之前,治理微信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天量的信息流、高达8亿的用户,监管人员不敷使用。但是,真的没有有效解决的算法吗?没有对谣言举报的及时反馈、处罚机制吗?

 

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转发过所谓“北大邓教授价值3999元的历史演讲音频”的二维码。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教授就授权在网上发布过声明,从没有参与过这些课程,这种转发就是一些公司恶意的圈粉、拉人头营销。像这种低级、重复的谎言,真的没有有效的算法进行惩戒吗?

 

治理假货也好,整治“刷榜”也好,治理网络谣言也好,以中国的互联网运算能力、大数据的储备以及网络的实名制大背景,完全可以通过算法进行精准的甄别和处理。关键得看,各大平台愿不愿意下决心,和过去做切割。大概率秒杀假货和谣言,是可以做到的。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