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十月申聊|上海地铁为何需要马后炮
分享至:
 (1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5-11-19 22:50
摘要:4条关于地铁的新闻,普遍传者众、议论多,有的还具有反转的戏剧性。从中恰能看到在地铁这个大客流交汇的小空间中,四个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的互动,且有上升到城市治理高度探讨的价值。


先说几句闲话。“申聊”是个典型的“马后炮”栏目,因为每次都是回顾上个月的上海新闻,距离事情发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日益讲究“第一落点”的今天,确实有点迟滞。

 

但“马后炮”也有好处。毕竟不是热炒,绝大多数新闻事件引发的舆情已经基本平息。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炒炒冷饭,不是要“旧闻新炒”,而是希望以时间换理性,心平气和地聊一聊。而且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当时孤立的几件事串起来看,或能嚼出一些新的味道。

 

回到这个10月,上海有不少引人关注的新闻,比如:滴滴快的在沪获首张专车平台牌照、出租车调价、国务院部署深化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试点等。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月最有“炒冷饭”价值的,是4条关于地铁的新闻。

 

它们普遍传者众、议论多,有的还具有反转的戏剧性。更有意思的是,从这些新闻中,恰能看到在地铁这个大客流交汇的小空间中,四个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的互动,且有上升到城市治理高度探讨的价值。

 

 

执法者与乘客

 

10月27日晚,在微博和微信上,传出一则“2号线女乘客逃票后打骂执法人员”的消息,有文有图有对话。上海地铁的微信公众号还配了一张讽刺漫画,标题是:“上了我!居然不付车费!?”

 

一时引发网友对女乘客的声讨,心急的甚至按“常规套路”,当晚启动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但第二天出现戏剧性反转。上海地铁方面表示,在核实事实上发生偏差,那位女乘客并未逃票,而是被前面乘客误走通道,才从闸机下钻出,对当事人表示道歉。

 

这是地铁执法者与乘客之间的摩擦。在地铁强化逃票检查等执法力度的背景下,这样的冲突难以完全避免。我们当然应该要求执法者取证更严密科学,乘客更主动配合。但也要看到,执法者与乘客之间不是简单孤立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受周边舆论和公司态度的影响。

 

这次执法过程中,围观乘客基本站在执法者一边,引起了女乘客与他们的语言冲突。但更多时候,地铁查逃票时,不少围观者会站在他们认为相对弱势的乘客一方,一起对执法者起哄喝倒彩,这让执法者很困扰。

 

这次地铁公司的处理应该说有失有得。有失之处主要是两点,一是未经核实情况即发布官方消息,误导了舆论;二是文字表述过于轻佻,漫画使用“上了我”之类的标题,显然与其身份不符。

 

现在不少官方机构在发微信微博时,言辞轻佻还不是主要问题,更多是习惯性地“低龄化卖萌”,自我感觉很亲民,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在消耗公信力。有得之处是有错即改、迅速纠正,让地铁公司的公众形象得到加分。

 

 

管理方与乘客们

 

时间倒回4天前。10月23日19点多,地铁二号线出现一次较长时间的延误。当时地铁广播说:“因乘客因素,限速运行,发车班次间隔延长,希望乘客理解”。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引起众多乘客的抱怨。

 

这次剧情反转的速度更快。当晚9点多,地铁官方发出声明称,延误是为了救助列车上一名突发疾病的乘客。而且在处置过程中,多名热心乘客参与抢救,周围乘客也让开通道等待120到场。

 

这么一解释,舆情也随之反转,社会各界纷纷表示理解甚至称赞。网上一些评论称:“瞬间,埋怨声转变为如潮的赞扬。”

 

这是一件几乎完全正面的突发事件:除了一开始的解释不够清晰之外,地铁反应可谓相当迅速;除了不知情的情况下有点抱怨外,乘客们也相当理解配合。

 

当然,也可以提出更高的期待。一般而言,乘客们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求无非两点,就是在及时的前提下,一是有效应对,二是准确告知。而现在的管理方,能达到基本要求,若说有何欠缺,那就是对于原因描述会比较模糊,对延误时间预估不够准确。而在管理方看来,乘客们应当更多体谅包容,不要动辄埋怨。

 

在客流巨大的上海地铁上,管理方与乘客们的关系是一种基础关系,他们的互动状况如何,是决定地铁安全与效率的关键。

 

 

管理方与社会

 

再回到10月27日。那天的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在转南方某报微信号的一篇稿子,题为《地铁安检,有必要吗?》,引发的评论颇多。多数发言的,都认为此举流于形式。也算一次不大不小的舆情。

 

但那篇文章开头就不准确,它说:“国内主要城市中,除了广州,几乎都已将地铁安检变成常态。这个做法给地铁乘客制造了莫大的麻烦。”其实从今年 9月25日起,广州所有地铁入口通道都已设立安检点,对入站乘客实施“逢包必检”。换言之,目前国内运行地铁的大城市都已实施安检。

 

上海是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全面推行地铁安检的,然后就把此项措施延续下来了。但社会舆论对此一直有争论,焦点主要是有效性低和成本高,尤其在高峰时段,安检基本形同虚设。现在大家都接受坐飞机和火车安检,但地铁重复使用率高,对许多人来说等于一天要重复检查多次,容易产生厌烦。

 

看上去,地铁安检也是管理方与乘客们的关系,实际上这是管理方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因为需要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与支持。

 

应该说,在当前的国际反恐大背景下,地铁安检已经没有讨论存废的空间。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社会更理解?有了舆论的理解,才会有乘客的配合。这不仅需要增强安检效率、规范安检标准,更要让大众看到,安检不是管理方摆摆样子,而是整个地铁大安保系统中的一环。地铁一定不能只有安检却缺乏安保,不能只是入口有几台X光机,更要有流动巡逻和严密监控,这样才能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别人觉得你走走形式,他也就敷衍了事;别人觉得你全力以赴,他也会倍加重视。

 

 

乘客与乘客

 

当然,这个10月关于上海地铁的最热事件,还是那个随地吐痰的“眼镜男”。

 

此事几乎家喻户晓,已无必要详细回顾。无非就是10月17日,一男子在地铁8号线车厢里吐痰,遇劝阻还脏话不断,最后被一位看不过去的壮汉打了才了结,事后还被网友人肉搜索。

 

事后,上海的主流舆论目光如炬,基本都持三点态度。一是吐痰且骂脏话不文明,二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但动手不对;三是人肉搜索是以暴制暴。

 

对于这件事,我也说不出更高明的第四点态度。但我想,我们最好不要孤立地看待它。现在上海地铁的日均客流在800万人次左右,并时而突破1000万人次。特别在上下班高峰,地铁车厢往往拥挤不堪,乘客与乘客之间缺乏必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产生矛盾。

 

这就像影视剧,如果拍的是“小空间大争斗”,大多比较刺激。而如果挪到了“大空间”,矛盾冲突往往容易被稀释,剧情便会寡淡。

 

我还记得当年地铁二号线刚通车的时候,一个车厢也就寥寥数人。有段时间为了吸引乘客,还特意减价促销。但10多年过去了,现在不仅二号线,几乎每条地铁都人头攒动,地铁成了上海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这自然是好事,也是各界乐见的。但也要看到,地铁车厢正在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易发点,像“眼镜男”这样的冲突以后可能会更多,甚至冲突方式可能升级。

 

对此,我们当然需要倡导文明,这也是根本之道。但文明素养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行为规范的限定只需要严格的执法。其实,无论是地铁车厢,还是马路交通,乃至其他层面,执法失之于松都是一个问题。

 

还要看到,这四层关系不是只在各自的场域内发生,而是可以经常转化的。更进一步看,人流密集且网络遍布的地铁,无疑是各种矛盾的易发地,如何分析并处理好这些关系,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制图:孙欣悦,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