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鹏举:唤醒我们内在的诗心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鹏举 2017-12-22 16:56
摘要:近日举办的第十五期上观读书会上,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鹏举以“诗和今天的我们”为题,为读者讲述了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与传承。

今天读书会,我讲的主题是“诗和今天的我们”。这个诗,我指的是格律诗。我想谈三个观点: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诗的文化,中国文化史本质上是诗的历史。二、国学的源头是诗。盛唐绽放出中国诗最美的花朵。三、中国人天生有颗诗心,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和应该是一个诗人。

陈鹏举,上海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诗铎》丛书副主编。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华亭文社创始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诗的文化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诗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字是天生具有诗的感觉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颗种子,生长和绽放开来,就是诗篇。如果说文字是文化的表情,那么,诗就是中国文化非常美好的表情、神态,和一见如故的眼神。

我认为,把诗仅仅限于一种文学体裁来看,是一种比较狭义的理解。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几千年来始终没有忘却诗这种方式、这种体裁?是因为诗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本质存在一种关联。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的仅存。而这幸存,让我们和诗一起流传到了今天。相比其他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更是把诗作为民族文化的本质来看待的。我个人的理解,这是源自中国人对天地的感觉。从一开始,中国人就不认为自己是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即人类不能穷尽真理,只能不断接近真理。

因此,我们伟大的祖先,发现人类最好的思索方式,是以诗的状态、诗的感觉来连接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古代的哲学、古代的思想家,比如老子、庄子、孔子都是如此。当年孔子去看老子,回来对弟子说,“老子犹龙”,意思说,老子像龙一样,他的想法,我没法完全理解。第二次,孔子又去看老子,孔子回去后,老子对弟子说,“这个孔子不会再来看我了”。因为,孔子理解老子了。“老子犹龙”,老子的这种想法就是诗的感觉,包括他的《道德经》也是用许多诗的感觉来讲述这个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总是这样诗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诗意地理解着这个世界。


诗的真实


 

我们的历史也是具有诗意的。

我们的神话故事,其实讲的都是人的故事。比如,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讲述的都不是神话故事,而是讲我们祖先对生命、自然的态度。夸父追日,其实是在寻找水源。嫦娥奔月,是对月亮和永生的向往。愚公移山,不是争论愚和智的问题,而是说当时生存的环境。精卫填海,是讲了人跟海的关系。这些故事讲的都是我们祖先对这个世界的现实思考。

再举一个例子,鲁迅评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有这样两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一句是指,作为历史著作的《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写得就像诗一样,甚至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媲美。我们看到,司马迁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在写史,写出了许多诗的感觉。譬如《史记》中的鸿门宴,司马迁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出来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无从知道。但是,司马迁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方式。这么大的一位史学家,他用一种诗意的方式,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完全可能存在的历史,这让我们觉得,人类可能获得的历史真实,应该是一种有诗意的真实。

 


诗的基因


 

今天,我们都在提倡学国学。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国学?我认为,从学诗开始是一条合适的学国学之路。因为,国学里有一样东西是我们始终没法丢弃的,那就是诗。

可以说,诗与诗的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共同基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说到底,就是要学做一个中国人。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情怀和品质,或者说怎样才是一个中国人。而正是诗,可以让我们学做一个中国人。诗意的你,有一天走遍世界,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会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的文学史也可以说是诗的历史。《诗经》和《离骚》是我们不朽的文学。总而言之,中国文学本质上是诗意的,中国文化史本质上是诗的历史。

在中国文学里,诗始终是一种主导。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的,苏东坡听别人叫他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他写词,用的是诗句。元明也是如此。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有研究者认为清诗并不比唐诗差。这种观点也说明了主导清代文学的并不是小说,而是诗。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以致历来的红学家和读它的人,都极其享受地沉湎在它的诗意里。

谈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诗,我是非常建议大家多读唐诗的。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这个时代投射在唐诗里,绽放出了中国诗最美的花朵。我觉得,唐诗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诗,它表达了我们这个民族最美好的一些东西。


诗的情怀


 

盛唐的诗是非常极致的,它的漂亮可以说毫无瑕疵。

可以代表盛唐的诗人非常多。比如李白。他写出了最为大家熟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经有人讲它是那个年代的打油诗。这怎么会是打油诗呢?李白是走天下的人。古人思念家乡的心情,今人很难体会。李白把这种思念写得非常含蓄。这首诗里,他找到了一样东西来替代自己的乡思,那就是月亮。月亮,是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所以,最后他的乡思,就变成了“我看到月亮,就觉得自己就在家乡”。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度?这就是一种盛唐的气度。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说他的船好快,千里路转眼就到,以至于诧异猿声怎么停不了。在诗中,他写了他的快乐,他的快乐竟然很轻易感染到我们了,还真相信他说的是实情。这时候,李白已经很老了,但他的诗却仍然是怒放的鲜花。

杜甫是一位和我们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杜甫的诗是介于唐诗和宋诗之间的。在杜甫活着的时候,他的名声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这么大。是在他去世50年以后,后人才认识到,他是一位和着民族的血泪歌唱的伟大诗人,是“诗圣”。

杜甫诗中,关照民众的作品非常多,比如他的经典代表作“三吏三别”。尽管,“三吏三别”并不是他最好的诗,它更像报告文学,但的确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所以,我们对杜甫的推崇,一是因为他在诗词格律方面的造诣是非常深的,二是因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盛唐时,他不是最有名气的诗人。但到了中唐,“国家不幸诗家幸”,时势造就了他。

当年,我曾和复旦大学的王遽常先生谈论过唐诗。他问我,喜欢哪位诗人。我说,我喜欢李白。他说,你应该喜欢杜甫。我问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忧国忧民。过了10年以后,经历的比较多了,我发现杜甫确实是好。为此,我想去见王遽常先生。但老先生已经过世了。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说到诗,都绕不开杜甫?这里有一种崇敬是永恒的。杜甫一生以诗报答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他的生养。不容置疑,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

诗,表达了中国人对自己安身立命的这个世界的看法。而这个对世界的看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传承,就是这种情怀的传承。

 


诗的连接


 

我想谈的第三个观点是,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天生是诗人。这是因为我们天生有一颗诗心。

对此,我的理解是,对当代人来说,不是说你能写格律诗,你就是诗人了。因为,你写出来的可能不是真正的诗。但如果你看到诗会感动,会感同身受,你其实就是诗人了。写诗,是一种创作的状态,是一种文学题材上的界定。而我们讲的诗人,是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识别。

现当代,鲁迅是大诗人。鲁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但他的格律诗写得很好。他那首“惯于长夜过春时”,极具唐人韵味。他2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他留给弟弟的诗,写得深情、凄切。“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读来让人很伤心。那年,我读着它,来到了他的百草园。想到伟大的战士,曾经是这么诗意的少年,内心感动,忍不住流下泪来。

诗是写内心的东西。人心是亘古不变的,古人和今人的诗心是相通的。作为中国人的一种修身方式,写诗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心灵安顿下来。而这种安顿,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指写诗或读诗,而是说我们要有一颗诗心,要把自己内在的诗心唤醒。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诗让我们连接彼此,让我们连接世界,让我们连接古今。只要有诗在,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永远活下去。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