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媒体人自述:我们都是忐忑的移民
分享至:
 (19)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高渊 2015-11-05 23:35
摘要:所谓移民,不是具体岗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转换,而是说在这个新媒体崛起的年代,除了从小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我们这些略有资历的媒体人,都来到了一块陌生的土地,必须学习新的生存技巧,开始人生的下半场

 

11月8日近在眼前,媒体人又要过节了。对我们这个群落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动荡岁月。越来越多的人离职转型,他们中有的主动求变,有的无奈告别。对于还在做媒体的人,“坚守”有些过誉。我想,心中的忐忑,大家都有。

 

前几天,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聊了一个下午。我问他,作为媒体人遇到互联网大潮,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李老师想了想说,因人而异吧。然后指指我:“对你来说有点不幸,40多岁了,做传统媒体还适应,但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你就是移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像二三十岁的人,他们是新媒体的原住民,生逢其时。像我这样六七十岁的,就是难民了。”

 

对李氏网络“三民主义”,以前有所耳闻,但当面听他说,还是别有一番触动。我做报纸这行20多年,不算长也不算短,还做了两年新媒体,确实有类似移民的不确定感。不确定传统媒体会走向何方,不确定这个职业能不能做到退休,也不确定有没有混新媒体的可能。

 

唯一确定的是,其实没有人故意和传统媒体过不去,发明新媒体平台的“妖人们”,都对传统媒体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互联网只是遵循自己的逻辑,从诞生、发展到铺天盖地,无意间席卷一切。

 

此谓大势,让我们碰上了,就这么简单。

 

高渊  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曾任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新媒体中心主任、上海观察主编

 

作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1998年

 

我初当记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前,小平同志大冬天去了趟南方,吹来的却是春风,政经时局一下子变得热起来,媒体也重新振奋。对于报纸来说,或许比不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巅峰状态,但肯定也算开启一个新的黄金期。

 

我就在此时进入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开始跑各种条线。从文艺、体育、科技,到建设、交通、时政,经过六七年后慢慢脱离条线,专注写一些深度报道和评论。当然,除了自己的条线,也要参与一些节点性质的报道,比如八运会、跨世纪、非典疫情等。很多事情如过眼烟云,但“98抗洪”时在长江边的那半个多月,却记忆犹新。

 

那次,我和报社同事T结伴同行,赶赴水灾较重的安徽安庆市,在一个叫宿松的小县城安营扎寨。每天的工作就是白天在江边采访,晚上回到招待所写稿。麻烦马上就来了:两人如何共用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台笔记本重得足以防身,但丝毫没有妨碍我们对它的爱慕之情。那几年,纸媒记者的写稿方式处于速变期。一开始是手写稿,然后是写在电脑上,但打印出来编发,再后来有了电脑发稿系统,整个流程可以无纸化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电脑写稿,合理分配这台笔记本的使用权是当务之急。

 

第一天,我和T为谁先用笔记本争了一下,T很大度地说:“我睡得晚,就让给你先写吧。”我说要不这样,吃完晚饭到10点我用,10点以后你用,然后我先睡,随便你写到几点。T欣然接受,饭后背着手出门采风。我则全神贯注码字,写完连上电话线拨号传稿,10点准时与他庄严交接。然后,就出问题了。

 

我睡到半夜一点多,突然被浓烈的烟味呛醒,睁眼一看,屋子里烟雾弥漫,第一反应是着火了,连忙大声叫T。再定睛一看,烟雾缭绕中,T正端坐在那台笔记本前吞云吐雾,没丝毫反应。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说:“都下半夜了还抽烟?”

 

T依然淡定,慢悠悠地说:“不抽烟怎么写稿?”

 

“为什么不开窗?”

 

“你想被蚊子咬?”

 

“稿子写得差不多了吧?”

 

“被你一打断,还要再写一个小时。”

 

那半个多月里,我与T的“攻防”基本围绕那台笔记本的使用权。规则一改再改,但多数情况是我每天睡在恍若仙境的房间里。不管怎样,我俩都清楚:谁也离不开电脑,用笔写稿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2013年

 

15年后,也是夏天。

 

2013年的8月,接受一项新工作,要做一个叫“上海观察”的新媒体。于是,和报社另外四位部主任组成项目小组,常常一开会就停不下来,从需求分析、产品规划、技术开发、人员招聘到读者调研,可谓千头万绪。

 

对于我这样一个纸媒从业者来说,那是一段惊险有趣又煎熬的日子,期间碰到不少事,犯了很多错。那年12月10日上线试运行,当时随手记了上线前后每天做的事,情况是这样的。

 

11月16日:又一个如过年守岁般的深夜群聊,因为发现苹果版本上超过5000字的长文章拉不到底。商量到最后,决定赶进度,这个版本先提交审核,然后解决问题后再提交新版本。

 

11月23日:**深夜来电说,苹果审核通过了,急需上一版内容,因为现在看到的作者署名有不少错,有的作者简介是:高大上专家。然后一通忙乱,把几个住在莘庄的编辑叫到报社去连夜改,后来有人提出可以临时下架,便决定下架再说,别这么乱了。

 

11月27日:发现短信验证码到达速度太慢,移动要30多秒,联通50多秒,电信大多收不到。众议,皆无好办法。再让技术去查,最终反馈说我们的短信被放在测试通道了,现在改为正式通道,10秒钟内就能收到。搞不懂这两个通道有什么关系,反正能用了就行。

 

12月4日:忙碌的一天。先是下午技术公司说短信平台建设又出问题,可能延期。然后开会商议临时替代方法。商量出来三条路,一是继续等技术公司完成短信平台,极可能赶不上10日上线;二是使用临时替代产品,但落款等细节可能不符合要求;三是取消手机注册。领导否决第三项,我们决定执行第二方案,救急一个月。

 

12月10日:APP一早上线,手机被打爆。对稿件编排与质量、注册页落款等有不少意见,均一一记下。上午电视台来拍新闻,团队都在外边培训,找了大楼里面其他报社的同事来充数。中午结束新闻晚报记者专访,第二天出了一个整版。然后写PPT,准备下午在报社全员培训上汇报工作,开车出门才发现忘带讲稿,好在U盘还在。

 

2015年

 

两年后,我又移民了。

 

今年,放下新媒体中心的一大摊事,来到一个全新的岗位。但这绝对不是告别新媒体,而是换了一个方位,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适应媒体变革。

 

所谓移民,不是具体岗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转换,而是说在这个新媒体崛起的年代,除了从小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我们这些略有资历的媒体人,都来到了一块陌生的土地,必须学习新的生存技巧,开始人生的下半场。

 

过去两年的经历,让我对新媒体有了切肤之感。

 

其一,新媒体是有共同爱好或价值观的人的聚合,除非有打造平台的天时地利人和,不然最好专注一类人。一个媒体让男女老幼都喜欢看的时代,基本结束了。

 

其二,报纸不会全部走进历史,但肯定不要这么多,而且会逐步小众化。她生存下来的基础是要有温度、有格调、有情怀。说得简单粗暴点,就是以后报纸卖的是“逼格”。

 

其三,我们的报纸衰落速度之所以比很多国家快,不仅仅是国人阅读习惯的问题,也要看到,自媒体的发挥空间比报纸大得多,很多竞争对报纸来说有点不公平。

 

其四,随着自媒体的崛起,记者就像驾驶员,不再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然而,担负社会责任的深度分析与思考,依然需要职业记者来做。就像大家都会开小车,而会开重卡和大巴的永远是少数,但社会还是需要的。

 

其五,对于像我这样70后媒体人来说,灵魂应该追随90后,他们是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跟着他们混,才知道未来在哪里。

 

其六,成功的自媒体都依靠个性的张扬和人的自由组合,而不仅仅是脱离了纸。评价一个变革时代的优劣,就是看能否给人提供多元而自由的选择权。

 

也许想得多了,最近常做梦。有个梦有点特别。

 

好不容易约到一位骨灰级大佬,那天在他家客厅等了许久,他女儿带我去卧室,路很长。我在老头的床前坐下,他女儿发话:“你采访吧,但老人家欠安,只有5分钟,现在开始计时。”我突然想起,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忘在客厅了,跑回去拿肯定超过5分钟。我只能硬着头皮问老头:“你今天中饭吃了什么?”

 

醒来想想,如果真的问到中午吃啥,或比问些缺乏新意的家国大事更有意味。但梦中有点焦虑,必是因为重新回归码字生涯,多少还是有些不安吧。

 

我们都是移民一代。今天的码字和当年的码字不同了,今天的媒体人和当年的媒体人不同了,今天的媒体要想和当年一样也不可能了。对于这种变化,你可以不喜欢,可以感慨叹息,甚至可以拒绝接受,但谁也不可能阻挡或改变。

 

我相信一点,我们的下半场会很刺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制作:邵竞。文中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