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少年班里有几个“方仲永”?
分享至:
 (9)
 (3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僧僧 2015-10-22 09:42
摘要:天天“伤仲永”,恰巧是因为自己的家里,没有“方仲永”。

 

最近,沉寂多年的少年班话题再次引起公众注意。一来是国产首部聚焦天才少年青春的电影《少年班》的上映,二来则是前不久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于9月初当选哈佛大学最年轻华人正教授的这则消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青春期”。电影海报上这句醒目的宣传语似乎暗合了那些质疑少年天才拔苗助长,性格有缺陷的臆想,而尹希的超常成就反而激起了公众的回忆。

 

那是2008年,南方周末刊文《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讲述中科大首届少年班学员“神童宁铂”进入少年班后,“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最终出家的故事。

 

这篇文章,引起了有关少年班的大讨论,也让少年班落下了“伤仲永”的最大口实。

 

随后,干政的“自我封闭”、谢颜波“有心理问题”等问题似乎反复验证了媒体和公众对少年班偃苗助长的既定认知:少年班承载了国人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牺牲掉了游戏玩耍和人际交往的时间来取得超常成就,妨碍了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此以后,舆论似乎一提少年班,必然“伤仲永”。

 

而现实也是异常残酷,仅仅20多年,全国开设少年班大学的数量就从十几所到目前仅存的三家——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

 

但实际上,稍加检索即可发现,这样的“伤仲永”,只是舆论的一场想象!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跟踪调查,37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2800多人,有91%的毕业生拿到了博士、硕士学位,有300多位活跃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另有一大批毕业生在IT、金融、制造、媒等领域里崭露头角。

 

要说少年班里出名的,有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

 

而西安交大自1985年开设“少年班”以来,至今已陆续招收学生1423人,其中两人获得美国总统奖、两人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数百人作为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

 

这个成绩相当有说服力。事实上,一窝蜂的开设少年班,生源标准达不到要求,也没有配套的科学的培养体系,结果遭到淘汰,取消少年班是正常现象。反之,如中科大少年班一样,多年的投入与收获也恰恰证明少年班模式的成功之道。尹希在接受采访时说:“中科大少年班给一群孩子更多的选择,这正是中国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

 

和公众普遍质疑少年班“伤仲永”相反的是,少年班的学员们则纷纷认可少年班对自己成才的帮助。

 

“上少年班是我的理想和目标,我从没有后悔过。”中科大01级少年班学生陈天石说。

 

年仅37岁就已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和美国能源部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奖两项殊荣的卢征天博士,谈起少年班来十分激动:“我15岁到17岁在少年班度过,3年的学习,生动、活泼、自由,让我终生受益。”  

 

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正教授、核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兼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的李巨则称:“少年班对我科研事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总体来说应不逊于地球上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program(项目)。”

 

颇为讽刺的是,回想一下“伤仲永”的故事,恰恰说的是这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为一个普通人。

 

原作者王安石的本意,就是为了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伤的是人们不去尊重智力需要持续开发和培养的客观事实,而坐待天资能不断开花结果的愚昧想象。

 

正如曾经的江西省高考状元、在中科大与少年班混合编班共同接受少年班教育的刘志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碰到像这些真正的聪明人,你让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复温习,其实是种摧残。”

 

所以,方仲永,这个王安石笔下的悲剧神童,却成了一些国人对中国教育体制批评声中的“躺枪者”。

 

我们太习惯于抱着固有的成见把少年班想象成另一个标准化、模式化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牺牲品,理所应当的把偃苗助长、社交缺陷、人格不完整等想象套在少年班的学员上。这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难以名状的心理期待:天才一旦出现某些问题,就无疑验证了之前的预设,往往忽略了以偏概全的逻辑漏洞,反而强化了对教育体制弊端的非理性反思。

 

此外,平常人的嫉妒心理,以及阿Q式的自我安慰,也是造成少年班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你看,那么聪明有什么用?你看,开小灶有什么了不起?你看,早知如此还不如跟我们一样上普通学校了吧……如此种种等着看笑话的心态,既能安慰自己孩子平庸的事实,也能掩盖自己对教育孩子能力不足的尴尬。对他们来说,少年班某些个例的不成功,恰恰成了他们在教育问题上的挡箭牌。

 

天天“伤仲永”,恰巧是因为自己的家里,没有“方仲永”。

 

一些国人可笑的地方是,一方面他们对现行的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教育体制极为不满,希望人才标准多样化,培养模式个性化。但当一个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因一些个案与预期有所不适,他们又急哄哄的去全盘否认,而不是给予理性的探讨与建议。

 

要知道,智商确有高低之分,低智力人群需要特殊教育,以免造成教育的不作为;高智力人群同样也需要特殊教育模式培养,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但智力超常代表的是一个准入培养门槛,如无后期的配套培养体系,尤其是个人的努力,并不能保障人人达成预期成才目标。这道理,就如同演员与模特,没有了后期的个人努力与平台的培养,也只是枉有好身材与好相貌罢了。

 

何况,宁铂的出家虽有违大众对少年班的预期,但据称,当年出家的宁铂在佛法上的造诣颇深,还俗后在学校教学量子力学课、中医课,佛学课,“依然是优秀的大学教师”。期望少年班的学员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公司领导人,这本身又何尝不是对人才标准的单一化和功利化理解?

 

说来说去,进不进少年班,都是天才们个人的选择,于我们这些站在一旁指指点点的人,有何关系呢?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