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上海新增工程院院士之一吴志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答案,他书写至今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7-11-27 12:27
摘要:此前采访吴志强时,他曾在便笺上信手两笔S形曲线,绘出河流蜿蜒,“如果要将这两岸整合为一体,按照西方现代设计主流思想,往往通过单一单元点对点完成,就好像扣上纽扣一样,沿两岸布局链状对称性建筑。但是,东方文化可以给出不一样的‘解’,比如只在这两处建两个标志性建筑……”,说着他分别在河流两侧的凹处画上两个小圈,至此,一幅大太极图清晰浮现,浑然一体。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多人熟悉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不久前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兼任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的他,这样阐述对城市的理解,赢得阵阵掌声——一场基于城市的科技创新“空间革命”,正悄悄进行。在当前创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参与规划世博园区之外,研究和教学的领域中,他依然书写着,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我是村里小小技术员”

 

吴志强,时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自申博成功以来,他的名字就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紧连在一起。

 

在他看来,规划世博会,相当于在上海建起一个“全球村”——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通过文化演绎、科技展示,进行零距离的“形象打擂”、“眼球争夺”。采访时问过他“那你在村里啥岗位?”鬓边白发隐约的吴老师笑眼弯弯,“我就是个小小的村技术员,跟大家一起尽力保障盛会有序、和谐,让它成为一个全世界的节日,文化交流的盛宴。”

 

很多人难忘,当2004年7月26日,当吴志强代表同济大学拿出了2010世博会最终规划方案,所有的评审专家都被深深震撼。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两岸连成一片……“我们要通过‘和谐城市’这个全新理念贯穿所有意象,让世博串起上海。这已不再是为了一个国际顶级水平的规划设计竞赛,而是为了一座城市在整个国际舞台上提升实力,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划。心境到此界,自然第一名。”说话的时候,吴志强的脸上始终是笑眯眯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世博会的种子,在吴志强脑子里已经埋了20多年。1984年,在同济念研究生时,他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研究,吴志强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头“埋”进学校图书馆,寻找世博会的资料。当时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是英文,他一篇一篇整理、阅读,心头,世博会的梦想正生根发芽。1989年以后,吴志强又投身世界大都市全球化进程研究。随着中国上海申办世博的脚步日益急切,他的研究重心再次扎进世博会,2000年,甚至自费前往德国汉诺威世博现场,收集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一张票子,一份宣传海报都不放过……“当时只想着寻找更多材料,为上海申博准备得更充分些”。

 

期待更多规划思想与中国智慧相融

 

“我从小是在上海南京路附近长大的,1978年参加高考填写大学志愿的时候,我的志向是要把南京路建造得更漂亮,于是我选择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吴志强曾这样说起选择专业的初衷。而当年那个“把南京路建得更漂亮”的志向,已在实践中日益宏大,世博园区的规划对他而言,不是起点,更绝非终点。

 

城市规划专家,通过重大规划工程,他探索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核心技术方法。以世博园区规划设计为例,它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了一场科学实验。

 

面对世博会超大人流的安全压力,从2008年起,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规模人流动态模拟技术及其布局优化平台,将园区划分为22500多个单元,量化推演了40万、60万和80万人流动态分布的特征。通过软件精细模拟,他们发现了规划方案中潜在的10个拥挤事故高危场所,并据此优化场地设计。用如今一个流行的概念讲,规划团队当时运用了“大数据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从经验出发,采用的数据不多,导致在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现象。随着上海世博会“科学实验”的成功,我国各地的城市规划逐步采用基于数据的精密设计方法。这表明,只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合理。

 

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被任命为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震后第六天便赶到灾区,带领同济团队先后完成了灾民紧急安置点规划、灾区重建总体规划等大量灾区规划。

 

许多人曾问过他,当今时代中,怎样的城市最美好。吴志强这样回答:第一,要有特色。好的城市一定是有特色的,不是一个复制品。第二,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和故事。有的城市很新,到处是鲜亮的房子,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但没有故事就没有内涵。第三,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方便,感到有活力。城市要有活力,就要有创新文化,让每个人在其中都能爆发自己的潜能。

 

他更期待,培养出更多未来规划专才,不仅拥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掌握永不过时的团队作战能力,同时也将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与现代规划思想相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旋律中最激越的节拍——

 

此前采访吴志强时,他曾在便笺上信手两笔S形曲线,绘出河流蜿蜒,“如果要将这两岸整合为一体,按照西方现代设计主流思想,往往通过单一单元点对点完成,就好像扣上纽扣一样,沿两岸布局链状对称性建筑。但是,东方文化可以给出不一样的‘解’,比如只在这两处建两个标志性建筑……”,说着他分别在河流两侧的凹处画上两个小圈,至此,一幅大太极图清晰浮现,浑然一体。

 

“这,就是中国智慧,是中国规划水平从现在到未来,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底气。”

文字编辑:黄海华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