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中国式并购”为何偏爱德国企业?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中新网 2017-11-09 16:31
摘要:中国对德国的投资并购自2010年开始显著增长。2016年德国吸引中国投资110亿欧元,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最大接收国,占比31%。

2016年中国跨境并购投资总额超过美国达到2180亿美元,成为跨境并购投资最大输出国。一时间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并购成为全球商界热议的焦点。

11月5日—11月11日,以“并购专家与隐形冠军企业——德国企业家中国行”为主题的德国代表团围绕合作、投资、并购先后到佛山、深圳、太仓等城市考察走访。

受中国政府一系列“走出去”的政策激励,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关注全球市场,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走得更好更稳,亟需发达经济体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以及国际市场知识等战略资产,而这些关键能力很难通过企业并购之外的方式获得。

偏爱德国企业

在这场中资并购大潮中,欧洲尤其是德国企业受到中国投资者青睐。

中国对德国的投资并购自2010年开始显著增长。2016年德国吸引中国投资110亿欧元,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最大接收国,占比31%。

其中美的以44亿欧元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北控集团以14亿欧元收购德国垃圾发电最大供应商EEW能源、中国化工集团以9.25亿欧元并购注塑机生产商克劳斯-玛菲最为引人注目。

2016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也第一次超过德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金额。

德国企业为何备受中国企业家偏爱?

除了德国制造代表高质量和严谨等优点外,与本次“德国企业家中国行”活动同时发布,由陈雷、汤拯、杨一安撰写《企业家价值提升——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并购系列报告》(下称《报告》)给了三大理由:

首先,德国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以为不同规模的投资者提供广泛潜在收购目标的选择。

其次,德国企业在工业4.0、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热门领域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大量关键专业知识,是渴望提升产业价值链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的战略资产。

第三,大量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借助优质海外公司提升自身经济附加值。

中国式并购

与追求效率提升、获取资源和寻求市场为目标的海外并购不同,中国企业更多的是谋求战略资产。

在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副主任汤拯看来,中国投资者不急于短期内进行资产变现,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往往采取较温和的类似“合伙人”式的管理方式,“中国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被并购企业的原有管理层”。

“派往被并购企业的中国管理层往往只负责财务和内控方面工作,不积极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普华永道(德国)并购合伙人王炜告诉记者,这些人更愿意承担中德之间“桥梁”的作用。

在《报告》作者、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中国业务部执行总监杨一安看来,与美国投资者不同,“中国式并购”不仅保留原有组织框架和核心管理层,而且赋予管理层经营重任和高度自治权。

实际上,这种并购方式是明智的。

一方面,可以弥补中国投资者在国际商业管理方面欠缺经验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回击欧洲国家鼓吹中国企业“掠夺”欧洲先进技术、威胁劳动力市场的中国投资威胁论。

交流消弭误解

中国并购资本的集中涌入,引起德国民众的担忧。

“中国人是否有能力管理好企业?并购成功后会不会关闭德国公司,解雇德国工人,甚至将设备、技术带回中国?”德国VPC集团总经理Ralph Wintermantel在“2017中德企业国际投资合作论坛”的这一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德国人的想法。

实际上,回溯欧洲历史,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于外国资本集中涌入一直持有戒备心理。从美国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每一次外来资本的涌入都会引起当地上至政府、下至企业的不安。

但事后证明,担心总是多余的。

不过,对于化解这种误会,世界著名管理学者、“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在论坛上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加强交流,尤其是与德国媒体的交流。

西蒙认为,中国并购德国企业的成功案例很多,但却一直“悄悄进行”,缺乏宣传意识,所以才引起很多人猜疑;反观美国,成功的投资并购案例都会大力宣传。

长期从事国际并购咨询业务的林肯国际高级经理李飒告诉记者,在德国企业界对于被谁收购实际上并没有偏好,所谓的“中国投资威胁论”不过是德国政客们拉拢选票的说辞。

文字编辑:于量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