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韩正一周】“铁腕”和“手势”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君石 2015-09-15 12:15
摘要:成功地补短板,意味着坚决“铁腕”和灵活“手势”的双管齐下,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的一大看点。

“阅兵假”后的第一周,韩正的公开发言并不算多。除去赴京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会见云南省代表团、会见领英公司高层、教师节赴华东师范大学看望师生、主持市委常委会和常委学习会等,也都算是例行活动。
 
但例行活动,并不等同于“例行公事”。很多时候,只言片语中传递的信息,也可能揭示一些当下的重点,甚至暗示某些深远的问题。

 

“全市的大事”

 

 
9月6 日和8日分别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常委学习会,均聚焦环境问题。而 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项关键议程,就是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这样的安排,不会只是巧合。对上海而言,“十三五”逼近的时下,环境治理方面存在众多亟待破解的问题和瓶颈;在前期开展的“不打招呼调研”中,环境问题也是备受基层诟病的“短板”之一,韩正就此曾有整整一天的“暗访”。

 

另一层特殊性在于,上海在两个多月前,刚刚经历过一次因化工区环评修编引发的风波。这项上海化工区的规划修编环评最终被宣告终止,但就事涉地区而言,借此进行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则刚刚开始。

 

金山地区的环境问题,被韩正明确称为“当前全市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短板之一”;推进当地的环境综合整治,亦被视作全市性的重点工作。 7月初,韩正曾与市长杨雄一同前往金山同当地干部座谈,并就金山环保治污问题专门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当时做出的第一项表态,即是“认真负责地回应金山广大干部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韩正当时称,金山区要尽快拿出一个实实在在标本兼治的行动方案,这项工作“当前尤为重要,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关键举措”。而抓好金山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金山的事,也是全市的大事”。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他再三强调,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各项工作都要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并“准确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

 

两个月后,《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如约送上市委常委会讨论,上述要点得以再度重申。会议特别指出,这项整治工作要“可感受、可评估、可考核”,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行动方案要向社会公布,真正让群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整治任务举措落实到位”。

 

两个“根本保障”

 

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整个环境领域的补短板工作。8日的市委常委学习会上,韩正指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上海要举全市之力解决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需“突出重点、抓好关键、补好短板”。

 

除了强调回应群众呼声外,同样被反复提出的一个字,便是“严”。韩正特别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落实的两个“根本保障”:一是严格的、高水平的环保标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带动技术创新,形成环保产业;二是依法从严管理。

 

从严治污,考验的是管理者的“铁腕”。比之环保标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下尤显突出。韩正坦言,当前环保领域执法还存在过宽、过软、过于弹性的情况。换言之,该铁的“铁腕”,远没有铁起来。

 

这种失之于软,直接导致目前存在的环保乱象。韩正的判断来自其实地的“暗访”。在饱受污染之困的浦东合庆镇,当地违法搭建、违规排放等现象的猖獗,以及相关执法手段的疲软,一度令其慨叹“积重难返”。而在其他诸多短板问题集中的地方,依法从严管理方面的缺失,同样是关键病因。

 

有心者应该记得,不久前专题讨论“补短板”问题时,韩正就将取缔违法行为视作一条底线。他曾强力表示,“只要是违法建筑,不管什么单位、不管单位性质是什么,必须落实属地责任,不能开过罚单、发过通知就了事,必须形成合力严格执法、严肃处置。”而据当时的决定,市委很快将在合庆镇举行环境整治现场会,重点解决治污不力的问题。

 

与金山一样,对合庆等地的污染治理,也有望进行明确的任务捆绑,并展开颇为吃重的政治任务。这些整治的过程,显然将体现“依法从严”的内涵。同时,治污背后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行政壁垒,更需通过改革予以破除。

 

这些方面,又需要一些创新的办法和改革的智慧。换言之,是需要一点灵活的手势。成功地补短板,意味着坚决“铁腕”和灵活“手势”的双管齐下,这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的一大看点。

 

高原上的高峰

 

 
华师大是韩正的母校。在教师节前赴华师大调研,多少也带有“回家”的意味。

 
由于历史原因,韩正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方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1983年至1985年,工作多年后的韩正进入复旦大学大专班学习。1985年,时任上海化工局团委书记的他进入华师大夜大学,在政教系政教专业接受本科教育;1991年,时任上海团市委书记的他再次回到华师大,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专业攻读在职研究生,并于3年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据公开报道,韩正当日“深情回忆起对自己成长影响深远的老师们”,表示他们的勉励、鞭策和引导“使自己即使在求学最艰难的时期,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而他说“老师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让我们终身受益”,不仅是对全市教师的评价,也是对个人求学生涯的一次感慨。

 

不过,调研显然不只是个人抒怀的场合。教师节向教师致意,同时也是提出期许。

 

教书是为了育人,人才是教育的宗旨,而人才又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对韩正而言,置于科创中心建设的语境下讨论高校和高校教师,是一个自然的逻辑。

 

科创中心方案酝酿时期,韩正已经数次造访高校,并听取高校负责人的意见。此番他称,上海高校是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而发挥骨干力量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科创新。

 

“上海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努力形成‘高原上的高峰’,”韩正说。就科创中心而言,这是一层新的内涵。除集聚创新人才,涌现一批创新学科,同样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应有作为。而人才与学科之间本身也有着必然的关系,何况人们耳熟能详的另一个目标,正是打造“人才高地”。

 

就此,韩正提出,高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立足世界潮流发展是什么、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把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国家发展需求和学科能力建设有效对接”;完善市场机制、政策体系、社会环境等,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同样是题中之义。

 

而显然,无论是高地、高原还是高峰,实现这些目标所必然依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和开放。

 

这一点上,对高校的期许,其实也是对全市的期许。在会见云南省代表团和领英公司全球董事长一行时,韩正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直言,发展已到新阶段的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就在依靠改革、依靠开放,而各项改革必须始终抓牢制度创新这个核心。

 

换言之,唯有改革创新不懈,“先行者”的优势地位才成为可能。这个问题,上海不怕老生常谈。

 

(图片摄影:陈正宝,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