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现实主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F. Spalding 2017-07-12 14:11
摘要:现实主义总被人们认为是暗淡、沉闷和缺乏方向的。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现实主义绘画,却能让我们从中解读出很多东西。

这些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1926年康沃尔郡的艺术家Dod Procter刻画了一个鱼店商人的女儿躺在自己的床榻上、迎着晨光做梦的场景。这件被称为《早晨》的作品吸引了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注意,在巨大的热情驱使下,他们为泰特美术馆买下了这件作品。

Dod Procter:《早晨》(Morning,1926)

 

温德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曾敏锐地意识到:“‘现实主义’是一个精巧的、有男子气概的、实用性很强的词语,它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安全与满意。”

 

不难理解,在蒙受一战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损失之后,这些强调连续性的艺术作品对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吉尔伯特·斯宾塞(Gilbert Spencer)的大尺寸肖像画《捕鼠者》。

吉尔伯特·斯宾塞(Gilbert Spencer):《捕鼠者》(The Rat Catcher,1922)

 

坐着的人物填满了整个画面的高度,画的空间巧妙地弯曲,使得我们能看到地板上的火柴。不可否认,这幅画作吸引人之处正是在于其微观的细节刻画和严谨的画风。

 

梅雷迪思·弗兰普顿(Meredith Frampton)的肖像画《查尔斯爵士》同样拥有惊人的仿真性。

梅雷迪思·弗兰普顿(Meredith Frampton):《查尔斯爵士》(Sir Charles Grant Robertson, 1941)

 

如同镜子反射出来那样,现实主义画家关注每个细节,在完全呈现的同时,画作又使人感到无限遥远。整幅画故意不渗入一丝情感,却又令人信服。

 

正如大卫·琼斯(David Jones)所指出的,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艺术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极富想象力的活力”。

 

很明显,“现实主义”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指的是一种立场或方法,而不是一种统一的风格。“现实主义”作品还往往和当时的一些社会新事物、新风尚有关。例如。哈罗德·威廉森(Harold Williamson)的《野餐》,很有可能是用来鼓动和宣传1938年因带薪休假法案施行而兴起的“新休闲活动”。

哈罗德•威廉森(Harold Williamson)的《野餐》(Picnic,1938)

 

此外,当交通的进步使乡村不再闭塞,徒步旅行正成为一种潮流,詹姆斯·沃克塔克(James Walker Tucker)在《徒步旅行》中便将这一现象描绘出来。

詹姆斯•沃克塔克(James Walker Tucker):《徒步旅行》(Hiking,1936)

 

1923年,在政府将100多家私营企业重组为4家大公司之后,“现实主义”也为铁路运输服务。下图即是一张在伦敦、米德兰德和苏格兰铁路公司赞助下创作的关于海滨度假胜地的宣传海报。

 

摄影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布罗克赫斯特(Gerald Brockhurst)关于玛格丽特夫人的肖像作品(1939)基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而创作,融入了好莱坞影响下的闪光摄影技术。

布罗克赫斯特(Gerald Brockhurst):《蒙娜丽莎的背景》(Mona Lisa background,1939)

 

阿尔杰农牛顿(Algernon Newton)的《运河盆地》和《切尔滕纳姆的郊区》看起来如同照片一般真实,实际上却是依靠记忆力、想象力和一支普通的铅笔绘制而成。尽管有些“现实主义”作品是冰冷与令人生厌的,然而这两幅作品却善于捕捉情绪、氛围与情感。牛顿表示:“我想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砖块和灰泥,而是每到深夜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的与过去有关的场景。”

阿尔杰农牛顿(Algernon Newton):《运河盆地》(Canal Basin,1932)

 

阿尔杰农牛顿(Algernon Newton):《切尔滕纳姆的郊区》(Outskirts of Cheltenham,1932)

 

怀旧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詹姆斯·贝特曼(James Bateman)在他的作品《科茨沃尔德的干草时代》中,综合了科茨沃尔德地区各大农场在干草晾晒期间的特征,他抛开一切现代的眼光,记录下一个永恒的前工业社会时期的英国。

詹姆斯·贝特曼(James Bateman):《科茨沃尔德的干草时代》(Haytime in the Cotswolds,1939)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主义”绘画对城市和工业景观的关注仍显不足,大部分仍然是田园派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之下,爱德华·布拉(Edward Burra)的《小吃店》中赤裸的白炽灯光下所呈现的低级城市生活不觉使人耳目一新。

爱德华•布拉(Edward Burra):《小吃店》(The Snack Bar,1930)

 


本文编译自《卫报》,文中图片均为原文配图。

编译:华烨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