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伉俪情深却没有一张合影?67岁还要做英语作业?……可阅读的老洋房里藏着这些秘密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杜晨薇 2017-06-10 16:36
摘要:当个别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遭遇人为毁坏时,我们除了反思背后的保护机制,也是时候重新阅读这座城市的老房子了……


从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走到五原路的张乐平故居,短短1480米的路途中,一幢幢老洋房静静矗立着。岁月在斑驳的外墙上流淌,动人的故事和秘密则藏在沧桑的院门后,等待人们去发现。

今天上午,“汇讲坛·海上畅谈”之“阅读名人故居”文化讲座在拥有80余年历史的徐家汇大修道院举行。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邵莉、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漫画家张乐平的第七子张慰军、作家柯灵夫人陈国容的外甥朱欣,分别作为四座故居的“掌门人”,讲述了一栋栋可阅读的老洋房里住过的人,发生的事。
 


邵莉:她在德国船主的老屋里接见各国元首
 

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的宋庆龄故居是一幢红瓦白墙的欧式建筑,1920年建成。
 

这是宋庆龄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房子,也是她最喜欢的房子。她称它为“可爱的家”,还常常笑言:“到北京去上班,回上海则是到了家。”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客厅。来源: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官网)

 

这栋老洋房最初的主人是一位德国船主。因他特殊的职业身份,整个院落到处都可见与航海有关的设计——屋顶上方的烟囱是通风管的形状;避雷针旁有鱼形风向标;百叶窗上雕刻着各种款式的帆船……在这栋老房子建成后的20、30年间,它几易其主。直到1949年春宋庆龄入住,内部的陈设才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样貌。
 

宋庆龄在这栋房子里工作、生活了14年。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陈毅等都曾是她的座上宾。各国元首和人民友好团体也都敲开过1843号的门,坐在老房子的沙发上,与宋庆龄攀谈。
 

如今,房子一楼的客厅壁炉上方还挂着孙中山先生的标准相,客厅东南角摆放着宋庆龄最爱的青花瓷。二楼的卧室一共放了五张宋庆龄的照片;沙发、茶几、钟等物件都是她与孙中山一同使用过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套旧式的藤木家具,是父母送给她的嫁妆,陪伴她走过了50多年的生命历程。
 

走出老房子,便是宋庆龄的花园。2000平米的草地周边环绕着20棵百年香樟。宋庆龄时常穿着宽松的布衫在花园里闲庭信步。有时,还会在花园里藏些彩蛋,让附近的孩子们来寻找,她自己则坐在一旁看他们嬉闹。
 

宋庆龄一生爱孩子,她把儿童当作未来工作的血液。她在1950年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儿童刊物,1953年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宫。就连生命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也与孩子们有关。
 


周立民:28年伉俪,屋里却没一张合影
 

在巴金故居开放前,我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张租条,上写着:“今收到上海武康路113号房屋1955年7月22日至1955年12月31日止房租计人民币肆佰玖拾元零一角正,此据。”这是巴金与这座老房子结缘的最好证据。
 

巴金在武康路113号生活了半个世纪,他后半生的悲欢都与这房子交织在一起。那本被海内外思想界、文学界公认“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就是在房子里的一台缝纫机上完成的。那时,巴金每个房间里都放着一张书桌,只要有灵感,随时随地都能创作。
 

(巴金故居。李荣摄 来源:巴金故居微信公号)

(巴金故居一楼客厅旧景,曾是高朋满座的地方。来源:巴金故居微信公号)

 

整座房子里最重要的一间,是巴金的卧室。他与厮守28年的妻子萧珊住在这里,伉俪情深。如此恩爱的夫妻为啥没有一张合影?
 

1944年5月,巴金与妻子萧珊在贵阳花溪“裸婚”。结婚那天晚上,他们在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两人在暗淡的灯光下吃完散步回到宾馆。宾馆里,他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论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感到宁静的幸福。后来,他们从贵阳搬到重庆,住在楼梯下一个7、8平米的小屋里,除了一张双人床外,家当只有四只玻璃杯。
 

萧珊先生去世后,巴金将她的骨灰盒摆放在故居的床头前,常年相守、长久怀念。或许,真正美好的爱情本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物证作注解。
 


朱欣:我的大父,到67岁时还在写英语作业
 

上海复兴西路147号203室,是我的大姨夫、作家柯灵的故居。这栋建于1933年西班牙风格的公寓住宅承载了我姨夫和姨母陈国容41年的记忆,也是我年幼时印象最深刻的去处。
 

(来源: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柯灵故居客房。来源:资料照片)

 

以前在家里,亲戚们都管柯灵叫大父。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个称呼竟跟我有关。据说,那时我刚学会说话,一次姨夫和姨母来我家做客,母亲让我问“大姨夫好”,我张口喊了一句“大父”,从此就这样叫了大父一辈子。
 

柯灵夫妇去世后,我将柯灵故居的房子和他们生前的全部物品原样捐赠给了徐汇区政府。如今人们在柯灵故居里看到的笔纸家具,都是他们留下的原物。餐厅一张台面裂缝的四方桌,是柯灵夫妇用了几十年的餐桌。桌上的两个半瓶的黄酒,也是大父喝剩的。书房里一张钢丝床折叠起来插空放在书桌和书橱间的缝隙,柯灵生前为了让神经衰弱的妻子睡个好觉,每晚都蜷在这张小床上。
 

我管大父的书房叫“密室”——摆放密集的书室。柯灵每天扎在书堆里学习、写作。最常用的书是字典。67岁时,柯灵开始学习英语,书房里现在还堆放着大量他摘抄、默写过词汇、语法的纸张,认真地像个孩子。而他的英文辅导老师,正是当过中学校长的妻子陈国容。
 

陈丹燕说,柯灵故居是保持最完整的故居,像是有人在那里生活。一点不假,人们到这里,就像是去造访一位老朋友,得知他刚出门去,一会儿便会回来。
 


张慰军:一幢小楼住15个孩子,家里顿顿吃大锅饭
 

(张乐平故居。摄影:邱爱荃)

 

五原路288弄是一条普通的小弄堂,弄堂里的3号是一栋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我的父亲、漫画家张乐平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一批“三毛复出”之作就是在此诞生。
 

如今,从五原路288弄弄口望进去,一整墙的“三毛画壁”引人注目,四格漫画的样式一路呈现着经典的“三毛”形象。父亲心爱的一株紫藤从一楼花园攀缘至二楼阳台。一座真人大小的三毛穿新衣雕塑则树立在花园一角。
 

我是张乐平第7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4,小名“阿四”。从小我就和父母、外婆以及其他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这栋老洋房的二层楼。当时,一楼邻居家有8个孩子,我们“七上八下”的组合常常让这栋楼炸开了花。
 

兄弟姐妹们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解放日报工作的那段日子。一到傍晚,父亲便拎着一个灰色人造革的手提包回来了。里面往往装着我们爱吃的粽子糖、话梅等等。孩子们就排好队,伸出手,等着父亲的奖赏。
 

父亲似乎比我想象的更爱孩子。每天,我的哥哥姐姐都会带着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家里蹭饭,一张桌子上十几口人,父亲不全认识,但总是热情招呼。为此,母亲常年炒大锅菜,生怕人多了饭不够分。每逢周末,父亲还要跑去老房隔壁的幼儿园看小朋友玩耍,一起写生。难怪他笔下的三毛能那样活灵活现。
 

除了孩子王的一面,父亲还有另一面。在老房子的餐桌上,父亲招待过数不清的朋友。每次友人一来,父亲一定会开上几瓶黄酒。一次母亲责备他,父亲当着朋友面宣布戒酒。可话音刚落,父亲又满上一杯,“来,大家为我戒酒干杯吧。”
 


记者手记

读懂老洋房,让家族记忆变成公共回忆




1480米的距离,串起四座满载历史的老洋房。而在整个上海,又留存了多少有价值的老建筑,可挖掘、可怀念的故事?
 

而今,当个别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遭遇人为毁坏,我们除了反思背后的保护机制,也是时候重新阅读这座城市的老房子,让那些被历史淹没的人与事得以被人们重新认识,让家族的记忆变成城市的公共回忆。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薛理勇在当天的点评中说道,老建筑最本质的东西是人,其次才是这座房子。当这些物质的遗产和非物质的人的故事、精神得以完整的体现,会有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老建筑的多姿多彩,这有利于对它们的保护。
 

或许有一天,当人们走在淮海路上会想象宋庆龄和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当经过武康路会好奇巴金先生曾在哪里宴请朋友,在哪个邮局寄书,在哪个理发店剪发;当看到柯灵故居门前的信箱,会思考这里寄放过哪位大家的书信时,这些老建筑便不再是“别人的家”,而是“我们的家”。

 


题图为上海宋庆龄故居。来源: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官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