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林奕含自杀悲剧:比错误更可怕的是什么?
分享至:
 (20)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非君 2017-05-11 07:53
摘要:如果早学会纠错,一切本不会变得那么糟。

当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上吊自杀,她年初出版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被其父母证实为是她少年时被补习老师性侵、强暴的真实经历,舆情一片哗然。

 

随着她死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的视频被广泛转发,更多人体会到那种欲言又止的悲痛和绝望。

 

悲剧发生,喧嚣过后,深思才刚刚开始。

 

 

1

 

究竟是什么把林奕含推向了死亡?

 

在林奕含死后,林家父母说出真相,直言女儿的死因并非抑郁症,而是被补习老师性侵后的创伤,并称女儿写《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目的,是希望社会上不再有第二个房思琪。

 

但看过林奕含死前访谈的人,会发现林奕含之死并非归结给老师的罪恶之手就可了结。因为在这个悲剧中,性侵只是不幸的起点。

 

如果在悲剧发生后有父母介入,事情并不会是今天的走向。但遗憾的是,在林奕含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她所受的身心伤害,父母的反应是忽略甚至回避。

 

譬如,林奕含曾向母亲求助:“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但母亲只是很诧异地回复:“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的。” 此后,林奕含又曾委婉地向家人求助过,但母亲却说,师生恋是“女生自己发骚”。

 

中国式教育中确实存在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但当孩子提出问题后依旧无视,致使孩子选择用“自己爱老师”进行自我麻痹,这样的家长已经失职。而林母对“师生恋”的错误表述,更是将“受害者”林奕含,说成了过错的“参与者”。

 

这样的扭曲,对林奕含而言无疑是更深层的伤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她患上抑郁症后,即便定期看精神科医生,医生对她心理状况的评估却一次比一次更严重——从“你是经历过越战的人”,到“你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以至“你是经历过核爆的人”。

 

按理说,有专业人员的介入,她的情况应该向好,但没有亲人的理解,没有情感的交流,加上施暴者逍遥法外,是非观长期扭曲,她的痛苦根本不可能消减。

 

 

2

 

父母之爱该是什么样?

 

父母是保护者,更是教育者。但可惜,林家父母的这两重身份都是缺失的——从13岁至自杀前的那么多年,林母一直把“被性侵”视为女生的奇耻大辱,暗示女儿“说出来就没有自尊”。可以说,林奕含的心理重压,很大一部分也来自这种扭曲的价值观。

 

人的一生中都难免遭遇不幸和痛苦,也会本能地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求助”的意义,除了通过外力帮助自己从具体经历的事件中解脱出来,更在于建立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但在林奕含那里,她因为遭受性侵得了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两次辍学,“失去了健康、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自己想要的大学文凭”,这一切对于一个从小就优秀的孩子而言,已经是很大的痛苦。而她的求助,又一直不曾获得回应,到最后抓住了文学创作这根“救命稻草”。

 

只可惜,痛苦已然太深,哪怕她把自身的“煎熬”分散到了小说中4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她还是没能走出阴影。只能说,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她早已在默默的精神纠结中千疮百孔。

 

 

3

 

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

 

林奕含在专访视频中不止一次地表达,她不可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日常生活中,房思琪式的悲剧同样在上演。很多父母得知孩子受到侵犯后,第一反应也是为了所谓的面子选择沉默。这种做法看似保全了名誉,却可能让孩子一辈子陷于阴影。

 

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中缺少自我保护?为什么悲剧发生后,成人世界的“面子”是非不分?我们明明知道,被性侵的人是受害者,却反而担心这成为自己孩子人生的污点,从而放过了施暴者。

 

很多过来人在留言中,表达了这样一种困境:孩子没有错,但因为阴影深埋心底,他们经常会陷入到“为什么是我”的自我审判;老师有错,但因为没有人站出来,也就失去纠错的可能。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杀伤力的呢?

 

林奕含悲剧的起点在13岁,但走向死亡的路又走了13年。这正是要告诉我们所有人:错误固然可怕,但不及时纠错更可怕。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旦失去了纠错能力,长期处在歪曲的价值观中,注定一次次重复悲剧。

 

而如果学会纠错,也许一切本都不会变得那么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