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中国论文在海外“丢人”,更应追问背后是什么在“逼人”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7-04-23 20:05
摘要:在一家教育研究期刊供职的朋友说,境外期刊早就吃透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骗了很多钱,被戳破后为了挽回颜面,就抓住部分人弄虚作假的把柄,来这么一下,希望以此重塑他们严谨认真的形象。而在现行评价体制下,国内的“学术”已经是“术”多“学”少了。

 

当地时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也是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跑偏的中国论文,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海外“丢人”。早些年前便有报道,中国EI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可是引用率、影响力呢?前不久有消息披露,我国每年贡献国外期刊数十亿元版面费。科学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先要提供版面费,若国内同胞想要阅读这些成果,又需要再花一笔钱买回国外的杂志——数十亿元?是否准确有待核实,但我的中国心还是不由自主地先绞痛了几分钟。

 

论文是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但今天更为面广量大的,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职称论文”。不管是哪个领域哪个系列,人力资源部门、专业评审委员会一般都会规定论文发表的篇数、级别和时间,有的还规定字数。又因为它是职称申报的必备硬件,绝大多数参评者都不得不为之纠结、为之奔走、为之打通关节,甚至为之铤而走险。

 

学生时代,人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职场之上,逃过了文言文、周树人,但又有多少人能逃过“写论文”呢?身边听说过太多因为发表论文而委曲求全的案例,有的不惜一掷万金,有的只好烟酒开路,有的拜师长赐稿,有的求学弟代劳,着实称得上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此次公布的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同行评审。也就是说,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一种高级的作弊。职称论文的造假,最初是赤裸裸式的抄袭,后来是小聪明式的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网络时代,论文查重技术普及,论文代写的地下市场浮出“网”面,论文发表的寻租空间也变得异常活跃。据称某些原本濒临倒闭的纸媒,因为发表论文业务一项,连年增刊,获取高额版面费,从此起死回生,笑傲出版江湖。

 

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正规和非法发表论文的载体?每年收取的版面费又是多大规模?这个数字统计、公布出来,不是吓人,便是丢人。

 

论文“丢人”,根源可能在职称论文的相关规定“逼人”。回到政策的原点,也是问题的起点——国内各级各类的学术期刊,是不是足以承载众多论文发表者篇数、版面的诉求?那些到国外发表论文的作者,固然有更上层楼的动机,有的也是被逼无奈。话又说回来,正儿八经的学术期刊,凭什么要承载那么多其实不学无术的论文呢?说到底,还是“催逼”论文的制度在惹祸。

 

“逼人”的论文规定,催生了蒙人的代写市场;激活了损人的发稿生态;制造了伤人的同室隔阂,署名、排序的纷争不断,师生反目的也时有耳闻;最终,蒙蔽的是用人的单位部门。论文查重、论文盲评、同行评审、撤稿退回,都没有足够撼动论文作假的大势,相反,每一个“头痛医头”的举措出台,都会引发新一轮的造假应对。或许,至少职称评定部门现在应该主持一个议题:《论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诸多负效应》,以俟观民风者、制度设计者得焉。

 

论文造假并非“中国特色”。可能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需求大,市场大,所以更受关注。“丢人”的107篇论文,引出了一个盘旋在国人心头多时的严肃问题:是不是每个行业、每个系列、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通过发表论文来证实他(她)具有一定任职水平?业务实践、专题互动、现场答辩等等,是不是可以逐步替代那些来源不明而且与专业并不贴近的理论文章?评定一个人的任职资格是不是应该增加用人单位的权重?

 

当然,现有的这些权力如何不被管理者、评审者滥用,是首先必须正视的问题。

 

央视一位名满天下的主持人,职称一直评不上去,因为论文凑不够4篇。是写不出来,还是没时间写,抑或不愿意写,我们不得而知。但滑稽的是,中国广电行业一大批编辑、记者、主持人、制片人,却依靠研究这位仁兄的主持特色、节目特点,撰写(或请人代写)出连篇累牍的理论文章,并借之顺利评上职称。更荒唐的是,一些人写了那么多大块头的“业务论文”,平时却竟连一篇像样的新闻消息稿也拿不出手。

 

又想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四级教授”张鸣,退休之际说了一段“废话”:如果大学教授非要有级别不可,够格给了就是,让人一级级申报,带有羞辱性质。就像传说中的那个故事,一个地主老财,把明明该给长工的工钱,故意撒在地上,让长工一个个捡起来,“我没这个兴趣为了那俩钱和虚荣干这个”。

 

在一家教育研究期刊供职的朋友说,境外期刊早就吃透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骗了很多钱,被戳破后为了挽回颜面,就抓住部分人弄虚作假的把柄,来这么一下,希望以此重塑他们严谨认真的形象。施普林格撤刊事件,或许也有这样的因素。朋友认为,在现行评价体制下,国内的“学术”已经是“术”多“学”少了,很恐怖。

 

不过,我从国内读大三的儿子那里倒是看到一点信心。他正在着手准备,立志申请一所需要完成论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的国外大学。在那篇《丢人!107篇中国医学论文因“造假”被外国出版社撤稿》的微信刷屏时,他给我私信:


“US News有个计算机研究生院的国际排名,一批中国学校很靠前。点开看具体的评分指标,有一项是会议论文,无一例外,中国的学校这项得分都很高。这种会议论文价值不大,发表成功率高,中国人投的也多,相比之下,国外教授、学生几乎不投。我自己调研加上身边同学经历总结了一下,国内的学术氛围离真正的世界一流还有很远。”

 

又好在,高层也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弊病——新华社今年早些时候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职称制度将面临改革,意味着涉及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将迎重大变化。有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评定职称不再拘泥于看论文数量、级别,一看国家重大课题和基金,二看参评者自荐的一篇代表性论文。而且职称通过之后,两年一考评,如果不合格,就不能续聘。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也是值得面上推广的改革。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知耻而后勇。但愿“丢人”的107篇论文又是一次重振旗鼓的契机。这是我对未来的信心所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