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放下手机吧,欣赏名画用你的双眼就够了
分享至:
 (1)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Jonathan Jones 2017-03-30 14:26
摘要:最近出现了一个叫“Smartify”的手机新应用,只要拿它对准艺术品,屏幕上就能显示出关于它的所有信息。然而,虽然详尽的信息的确能帮助人们理解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但艺术与人真正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对未知的乍见之欢。

观赏艺术犹如行走于乡野之间。你可能说不清自己确切的位置,不了解耳边奇异的叫声是什么鸟发出的,也不知道前方的山叫什么名字,但这些模糊不清都是艺术的一部分趣味所在。你不需要所有详尽的信息来感受自然的诗意,轻微迷失和意识漂流都只会加深艺术对人的共鸣与力量。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具体信息不好。如果你熟悉这种鸟、这座山、这一草一木甚至当地历史,那这段行程可能会更有涵义与魅力。但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慢慢积累起来的,它们往往随着人的经历沉淀下来,而不是简简单单通过一个手机软件就能完全了解与体会——如果有什么软件看上去做到了这一点,那它反而会用浅显的“速食型”信息混淆了真正触动人心的感知。

 

想象一下,你把手机对准目光尽头的山陵,然后屏幕上立刻显现了一大堆跟它有关的信息——这到底是会让你这段路走得更梦幻,还是会毁了它?Smartify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你把手机摄像头对准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笑容骑士》(The Laughing Cavalier),马上就能看到关于这幅作品与它的作者法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的信息。

 

Smartify正在普及这项服务,让人们在观赏艺术品的同时,快速获取更多信息背景。但与上面提及的山野之行一样,这样一种数字化艺术导览会丰富人们的观赏体验,还是会摧残它?

用Smartify扫描《笑容骑士》

 

舞台上的表演或许需要一些外界帮助来使观众理解他们光怪陆离的世界,但在现实中,Smartify和所有类似的举措,包括博物馆们自己推出的那些导览应用,都只是在鼓励人们全程盯着自己的手机而不是亲眼欣赏画作,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看手机的时间还不够长一样。

 

以填鸭式的信息输入来帮助欣赏艺术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怜的。我们对一幅画作、一件雕塑或一个艺术装置的初体验应该是原始的、新鲜的、不受任何人领导的,甚至带有一点好奇的迷惑——就像顺着一条林中小路前行。之后,你或许会想做一些相关的调查与了解,来加深你对这件艺术品的欣赏程度。但这些信息调查最好都在离开艺术品后进行,以确保当你再次来到它跟前时,你依然对它保持着新鲜感。

 

对于未知的悸动是艺术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体验。所有的艺术都能被我们所理解,毕竟它们都是人类的产物。这意味着,在不接受任何信息指导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凭直觉感受到艺术中蕴含的意义,并且这种感受往往难以名状。这才是真正对艺术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回应。

 

那些告诉你“应该了解这些艺术知识”的智能APP的问题在于,它们用平淡的事实与信息抹除了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自由联想与天然感受。如果一件艺术品只能通过一堆数据信息显现其意义,那它本身的价值何在?

操作Smartify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有诚意地观赏艺术的呢?拿我自己来说,我常常为它们编织故事。当我在一个博物馆里闲逛,我会发散思维,自由联想,找寻蕴藏于画作中那些合理或不合理的内涵与暗喻。这种滔滔不绝的想象令人陶醉,几乎成为了我热爱艺术的理由。在想象的基础上,渐渐地,我再去了解一些艺术史。

 

那些认为拿着一堆时间年表与历史细节,就能更好地欣赏艺术的人都是错的。我们在真正欣赏艺术时,应该把那些屏幕上的刻板知识放在一旁,而让图像本身涌进脑海,让艺术本能唤醒直觉。艺术如果不能给人带来野外探险一般的新奇与乐趣,那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本文编译自《卫报》,文中图片均为原文配图。

编译:黄一汀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