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上海这项重要民生指标今年提高,背后的深意是……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2022-01-21 08:29
摘要:如何让老百姓手中的“饭碗”端得更好、更牢?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一头连着企业运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就业既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历来是两会上代表委员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当前疫情反复正对经济社会产生持续影响,很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压力,给稳就业、保民生带来挑战。

如何让老百姓手中的“饭碗”端得更好、更牢?如何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继续展开热议,积极建言献策。

“稳定器”:维护社会经济健康运转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的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截至去年底,全市正规就业人数达到1084.5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9%,新增就业岗位63.51万个,超额完成50万个的目标。

“过去一年,上海的就业情况总体上是保持稳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好于预期。”市人大代表、市人社局局长赵永峰说,“但依然是稳中有忧。”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援企稳岗扩就业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他指出,疫情影响下,部分行业复苏较为艰难,尤其是旅游会展、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持续承受着压力,“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疫情前酒店入住率非常高,现在基本上都是五成以下,一旦出现散发病例,这个数字还会降得更多,影响非常大。”

同时,实体经济也面临着原材料短缺、能源资源保供压力加大等因素造成的成本上涨问题,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后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正受到多重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全年要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这一目标数字比以往延续多年的50万个的目标显著增加。“这一指标的变化足以看出,今年政府是要下大功夫、尽全力来推动就业。”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就业作为一项民生“刚需”,是确保每个人有收入、有信心、有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健康运转的“稳定器”,必须当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都是天大的事。”赵永峰代表认为,全社会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的战略,同向发力,加大促进就业的投入。他介绍,今年上海将修订出台促进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制度,多管齐下兜牢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组合拳”:全力保障市场主体发展

保就业和稳企业二者密不可分。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除了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就业政策举措,打出“组合拳”,更要从稳企业这个源头着力,为广大中小企业减轻负担、为市场注入活力、为劳动者提振信心。“只有企业经营好、发展好了,就业市场才能稳定繁荣。”

“就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赵永峰代表说,没有充分的就业,就没有民生的保障;没有规模性就业,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一定要全力保住市场主体”。

过去两年,国家及上海相继出台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企业在疫情之下渡过难关。去年上海实施的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为全社会企业减轻负担超过80亿元。今年中央和地方还将出台新一轮的支持政策,上海相关部门也将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落实好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用工保障。

“我在走访企业的时候,普遍听到他们反映,这些减税降费的政策实实在在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为他们生产、经营吃下了‘定心丸’。”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许鸿蕨发现,一些政策已经取得了较好实效,但也有一批政策并未发挥出期望中的作用,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企业所用。“比如有些创业扶持政策都是面向初创3年内的企业,但有很多已经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他们经营也趋向稳定了,吸纳就业能力也变好了,支持却少了,最后难以为继,导致有些公司关门后重新开,去获取补贴。”

她建议,要继续聚焦市场主体发展的实际困难和政策需求,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创新力度,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应享尽享,并在加大力度扶持市场主体的同时,对现有政策不断完善,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有了好的政策,还需要让企业便利地获得。市人大代表、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孙兴旺说,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推动服务的数字化、便利化,通过数据共享和跨部门的协同,让企业在获取相应政策扶持时少交一点材料、少填一些表格、少跑一些弯路,更快地完成办理、审批,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他们更有获得感。

“动力源”:人才培养面向关键领域

“一面是很多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面却是很多岗位招不到想要的人。”尽管就业整体数据喜人,孙兴旺代表还是提出了忧虑。

“产业不断调整,能级不断提升,对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最大的问题是,高技能的人才从哪里来?”他发现,尽管上海的就业人口总量较高,但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结构性需求缺口依然很大。

如何为产业升级提供稳定“动力源”?不少代表委员建议,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应显著提升。

孙兴旺代表指出,中高职院校当前不少专业和实体经济的匹配度还不够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硬专业”在培养人才环节成本较高,高职院校很多是民办高校,难以投入很大成本用于采购设备及耗材。而中职学生毕业后不少会选择升学,直接走上实体经济就业岗位的并不是很多,同时由于上海生活成本偏高,外省市生源的学生留在上海的意愿还不够强,导致中职院校在技能人才供给方面也存在瓶颈。

农工党上海市委也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仍需突破创新,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滞后产业发展需求,应该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型关键技术领域倾斜。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有待提升,缺乏实践经验、个人能力不足、适合的岗位少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学生。

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要加紧急需专业的布局和调整,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并强化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依据企业需求来培养技术人才,还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政策的配合和衔接,扩大紧缺人才的培养规模。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市政协委员、宝钢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呼吁,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在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上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员工的学习和再教育等,鼓励企业制定先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发展战略,建设高中级技术人员基地,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公共实训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加强校企联合,培训当下和今后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急需人才。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