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从上海总会到东风饭店,从外滩2号看上海故事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2-01-14 09:40
摘要:那年在东风饭店吃炸鸡

1990年,对善于尝鲜的上海人来说,捉襟见肘还是生活常态。即便出血本买来一台家用录像机,但录像带的价格让人望之兴叹,“一盒外国故事片,售价180元,国产的仅便宜2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一个月的收入。”媒体爆出这条消息的同时,也在1990年新春刊登了一则“酬宾特惠”广告:“肯德基一件鸡套餐(一块炸鸡、鸡汁土豆泥和面包),售价五元一角;肯德基二件鸡标准套餐(二块炸鸡、菜丝色拉、鸡汁土豆泥和面包),售价九元九角,此外,为社会各界办理团体订餐业务,凡订餐超过一百份者,在以上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百分之五。”

此时,距离肯德基1989年12月8日在上海开出首店刚过去两个月。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有说上海的饮食业比较发达,让洋快餐出师不利(当时上海仅烹饪鸡肉见长的就有小绍兴鸡、三黄鸡、电烤鸡,和刚冒头的中式快餐荣华鸡)。但更多人认为,是因为肯德基定价太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过10元的套餐好像不贵。但在1990年,吃一份炸鸡套餐,几乎占去当时一个成人十分之一的月收入。

可即便价格不菲,西式快餐标准化的操作方式、穿着红色制服的店员的微笑服务,以及店堂内的异域情调,都让久违外部世界的上海人耳目一新。在开业典礼上,时任上海市领导说:“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城市,需要有各国风味的食品。”他希望上海饮食业学习国外快餐业加工、管理的经验,争取使有中国特色的快餐也能尽快走向世界。

资料照片

2

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80后”孩子的回忆里,都有这样一幕: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会奖励去东风饭店吃炸鸡。

选择在外滩2号的东风饭店开设上海首家肯德基店,想必也经历许多考量。

1864年,这幢建筑由在沪英侨发起建造,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在原址重新建楼,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三(1908年3月5日)清晨,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通车营业。线路就自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东路)至外滩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线长6.04公里。(《上海公用事业志》)

相比同在外滩第一排的和平饭店,外滩2号内的建筑风格更适合展开商务活动。在资料中可以看到,这幢由马海洋行承担设计的建筑内,“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建筑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一砖一瓦无不细腻优美。拼花地板、护墙壁板都由柚木制作,散发出西式的雍容。”

而著名的最长L形酒吧台长34米,铺面为雪花大理石,底座为橡木。它是镇店之宝,有“远东第一长吧”之称。顺着它铺就的视线一路望去,似乎都在诉说昔日在此发生过的商海沉浮、利益博弈的时刻。据说,当年,只有上海滩最有权势的人才有资格坐在酒吧尽头靠窗的位置。从那里看外滩,船来船往,海鸥逐浪,静静侧耳,可以听见悠然的鸣笛。

敌伪时期,此地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1949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在一册为献礼国庆十五周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9月出版的《上海新貌》内,就有关于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的照片,可见当时大厅内挂着中俄英三种语言的政治标语。

20世纪70年代,上海很少有社会饭店,在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里,曾有一家专为各国海员服务的餐厅。来自世界各个港口的海员,不仅可以在这里喝啤酒、咖啡,还能吃到海员特别需要的新鲜蔬菜。一些常年往来上海的外籍海员,还与这里的服务员建立了友谊。“一次,一艘西德货船停在吴淞锚地等泊位时,船上的轮机长专程到俱乐部找到相熟的服务员,说过几天是他的生日,要订一桌庆贺。服务员和厨房老师傅一起为他配了菜单,并加上一只制作精美的生日蛋糕。那天,西德轮机长吃得很高兴,临别时,亲自斟酒,请服务员和厨师一起干杯。他说:‘这杯酒不是为了我的生日,而是为了西德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长存!’”

1971年,外滩2号内东风饭店开张。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则于1980年迁到黄浦路20号(今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倡导移风易俗,上海在东风饭店举办了多次集体婚礼。上海亚东食品有限公司在外滩东风饭店开设法式面包门市部,“一天营业额也有八千多元,最高达1万元。”东风饭店还重辟20世纪30年代舞池,并在岁末举办通宵烛光舞会和礼品开奖。

许许多多新鲜事物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这幢建筑始终见证并参与推动。

3

2010年,选址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一期悄然试运营,也宣告这幢建筑迎来了新的使命。

据媒体记录,在修建期间,酒店保留了一些百年前的上海总会时的地砖,经过修复和打磨被重新铺回。破损的柚木地板、护墙板和木门,则一块块编了号,小心拆下来,送去工厂修复,再装回去。试运营结束后,这里的婚宴价格为一桌9288元加15%的服务费,让华尔道夫超过外滩同类高端酒店,成为当时上海婚宴第一贵。

酒店内景

拥有“远东第一长吧”的廊吧也重新现身。“34米长的红木吧台,一直延伸到东端窗户。大理石柱、彩色玻璃窗、木护壁,每个元素都是历史照片中的样子。廊吧的空调,藏在贴墙的酒柜里,出风口是雕花的橱门——历史建筑改造,让人犯愁的一道难题是如何把加装的空调、消防设施‘藏起来’,这里找到了巧妙的解决方案。还有一样‘藏起来’的大东西,在地下——170个地下车位。”

2010年,就在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一期悄然试运营期间,外滩综合改造工程竣工,小别31个月后,焕然一新的外滩滨水区正式向市民开放。瞬间,宽阔的观景平台上已是摩肩接踵。中山东一路的车道变少了、变窄了,而沿江的观光平台和空间更宽广了,人们站在这里回望外滩、远眺浦东,期待那一年的盛事——上海世博会的到来。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大书,时间之手翻阅它,也书写它。人们阅读它,也为它增添当下的注脚。

回望华尔道夫,让人想到1991年导演许鞍华在电影《上海假期》里设计的一段情节: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孙子,因故独自到上海和爷爷度过几个月。这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孩,走进逼仄的弄堂,反感群居生活,对祖父精心准备的中餐不屑一顾,非要去吃炸鸡。爷爷钱包瘪瘪,但还是买了炸鸡套餐满足孙子,让孩子一个人大嚼,自己拘束地坐在一边。当孩子心满意足地离去后,他默默地保持距离,跟在孩子后面,走过了东风饭店的前门。镜头扫过远处的外滩情人墙,还有情侣依偎絮语。

《上海假期》电影剧照

此时的上海,住房拥挤,人均收入不高,但影片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的上海的气息: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将改变这座城市。1991年,东风饭店对面的东方明珠正式奠基,城市进入飞速发展新阶段。在物质生活飞快提升后,城市中的人情底色不变。正如影片最后,小男孩经历种种后,收敛了脾气,拥抱了祖父,拥抱了邻里。上海假期给予了他宝贵一课,他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蓄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